给协作机器人泼一盆冷水

OFweek机器人网 中字

要说发展迅速的机器人细分品类,那协作机器人定有一席之地。

这两天,节卡机器人宣布完成近10亿元D轮融资的消息,吸引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将协作机器人又一次推向了高峰。

资料显示,成立于2014年的节卡机器人是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头部品牌,在2021年,节卡机器人先后完成C轮和C+轮融资,其中C轮单笔融资金额3亿元,创当时行业历史新高。而本轮融资完成后,节卡机器人成为协作机器人领域融资轮次最多且融资规模最大的企业。

事实上,这两年协作机器人一直都是资本的宠儿,据统计,2021年协作机器人领域融资近40亿,占比当年工业机器人总融资额的16%左右,而要知道目前协作机器人的市场并不大,在整个工业机器人行业中占比仅为5%,可见资本市场对协作机器人的期许之高。

而今年一级市场对协作机器人的热度依旧丝毫不减,据不完全统计,2022上半年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总额已近40亿元,与去年一整年持平,包括遨博、艾利特、珞石、非夕、思灵、大族、法奥、镁伽等一众知名企业都有所收获,其中更是近半都是资金达数亿元的大额融资。

若据此推算,今年协作机器人领域融资总额可能达百亿级别,而目前国内协作机器人销售市场还不到20亿元,不得不说协作机器人有些过于火热了。

人机协作——既能发挥机器人不辞辛苦的机巧性能,又可展现人类丰富的主观能动性,比之传统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更加广阔——这是协作机器人企业为市场讲述的美好前景,也正是凭此吸引了许多热钱。

然而自2013年协作机器人进入中国,至今已过去十年,整个协作机器人产业依旧在规模化应用的边缘反复试探,却始终难以登堂入室,2021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出货量也只有1.6万台。

无论是填补传统工业机器人所忽略的空白市场,还是开辟面向B端、C端的商业服务场景,协作机器人都未能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企业所描绘的“人机协作”时代,总是若隐若现,却迟迟不来。

这又是为什么呢?

想象中的无穷应用场景难以实现

协作机器人被设计出来的初衷是扩展工业机器人的适用范围,将工业机器人这种适合单一品种、规模化生产的自动化设备,变成可以应用于定制化、多品种、小批量的场景,其本质上是面向中小企业的。

随着发展,基于协作机器人安全、灵活、易用、可人机协作的特点,人们发现协作机器人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场景,还能大范围走入商业服务场景中,变得万能起来,似乎哪里都能用,因此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事物总是有两面的,什么都能做,一般也意味着什么都做不到最好。

在工业领域,协作机器人由于追求安全、协作导致负载、速度、精度都有所降低,而这恰恰是机器人所擅长的领域,人们使用机器人的期望也在于此,这样的协作机器人就只能应用于一些对负载和精度速度要求相对较低的制造业流水线上,表现为当前工业机器人的补充,难以单独做大。

在服务领域,近来也有企业推出用来炒菜、送餐、做奶茶、冲咖啡等等的协作机器人,但一方面能代替人工的应用场景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协作机器人的成本过高,用起来并不划算,只是像吉祥物一样带来一丝惊喜罢了,导致也难以大规模推广。

总的来说,虽然协作机器人能做的事情似乎很多,但实际却缺少可以大规模应用的场景,来支撑足够庞大的市场规模,导致协作机器人企业只能在各种不同的细分市场间疲于奔命,为不同的场景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劳碌不说还盈利困难。

而这样还会导致两大发展难点,一是应用场景少,则协作机器人成本居高难下;二是细分市场散乱,多是长尾客户的情况下,推广成本较高且见效缓慢。

协作机器人由于本身的特性,需要把力控技术、安全性能做得很好,随之升高的就是硬件成本,然而协作机器人对标的客户本就是中小企业,他们对价格更加敏感,高昂的价格足以使其望而却步,于是难以规模化落地应用,不能规模化应用又反过来导致成本难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也是因此让协作机器人看似哪里都能用,实则处处受限。

协作机器人落地应用条件

想要寻找适合于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要从其特点入手,也就是安全、灵活、易用、协作、可感知等等,越对这些特点有需求的场景就越适合协作机器人,而这需要企业对行业客户的真正需求做到深入思考和把握。

举个例子,比如医疗领域就比较适合应用协作机器人,一般而言医疗场景的使用空间都比较小且人员较为密集,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同时使用接触机器人的都不会是专业人士,对灵活易用性要求也很高。今年2月,遨博与秀域集团签署了按摩理疗机器人采购协议,三年内将交付一万台机器人,成为协作机器人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订单。

另外基于协作机器人可感知外界的特点,让其在一些非标准件的场景中有着不小的作用,在产品尺寸大小不一,位置也未必固定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使用传统工业机器人,此时能与人协同工作的协作机器人就派上了大用场。

事实上,影响一样产品能否在某一个领域应用的因素有很多,如真实需求、替代成本、商业前景、使用习惯乃至于运气时机等等,想要真正落地,需要于此之中做出取舍,觅得平衡,而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不断的摸索、试错、总结。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协作机器人也是为了解决某种需求而生的,是需求决定产品,而非产品衍生需求,现在由于还不能解决足够多的需求,所以说协作机器人的爆发已经势不可挡,还为时尚早。

当然,过去几年协作机器人不断拓展的应用场景也是有目共睹,或许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由量变转向质变,让协作机器人真正在工业与服务领域都能遍地开花,迸发出一飞冲天的气势,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先脚踏实地的一步步摸索吧。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