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删节版已发表于《国际航空》杂志2020年第11期。2020年9月27日-11月9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就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纳卡地区)的归属问题,爆发了自1994年纳卡战争结束以来规模最大、交火最激烈的武装冲突。在此次冲突中,阿、亚双方除了大量出动坦克、装甲车辆、自行/牵引火炮、远程火箭炮、战术弹道导弹等传统武器装备外,还广泛使用了无人机这一新兴技术兵器参战,使无人机/反无人机作战成为双方交战的一个主要作战样式,贯穿于整个冲突的始终,并成为此次冲突区别于先前历次局部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尤其对于阿塞拜疆一方来说,其参战的无人机数量多、品种全、战果大,表现非常抢眼,对于阿方最终赢得这场战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引发了外界对无人机实战运用的新一轮关注和探讨。
一、阿军无人机作战使用概况
在阿、亚两国因为纳卡地区而持续三十余年的对峙中,尽管阿方在国力、军力方面均占有数量上的明显优势,但由于各种原因,亚方却长期在冲突中占据上风,纳卡及其周边地区也因此一直处于事实上独立状态。然而在此次冲突中,阿军却一改多年来和亚军(包括亚美尼亚及纳卡地区的军队)对阵时的颓势,频频攻城略地,将战场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最终迫使亚方签署 “城下之盟”,其表现可谓焕然一新。仅从军事角度来看,阿方之所以能在多年的“卧薪尝胆”之后打一场堪称完美的“翻身仗”,无人机无疑是第一“功臣”,由于阿军对无人机装备的有效运用,使其以战术武器的“身份”起到了战略武器的作用,对战争进程和最终结局均产生了直接影响。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在此次冲突爆发的第一时间内,阿军就将“贝拉克塔尔”TB-2、“卡古”-2、“哈洛普”、“轨道器”-1K等型号的大批无人机投入作战(图1~4),充分发挥察打一体/自杀式攻击无人机“发现即打击”的能力,在对战场实施持续监控的同时,对亚军前沿地带及战区纵深内的各种目标进行精确火力打击,其精准、高效、致命的作战效能颇令外界震撼,再一次让人们深刻体会到“无人机战争”时代已经到来。据国外媒体披露,在为期约一个半月的冲突中,亚军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牵引火炮、防空系统等技术装备有40%以上被摧毁(根据不同消息来源,其总数为数百、近千辆/门不等),同时亚军官兵也遭受重大伤亡(根据不同消息来源,其总数为数千、近万人不等)。而亚军的这些损失中,大部分为阿军无人机的战果,其余的也普遍与无人机的侦察、监视、引导有关。尤其是到了冲突后期,亚军投入战场的重型装备已经损失殆尽,幸存下来的也因为担心无人机空袭而深藏不出,以至于阿军无人机再无合适的大型目标可打,转而大量用于搜索、攻击亚军人员,战场形势已基本处于“一边倒”的状态。
图1 土耳其研制的“贝拉克塔尔”TB-2中型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机长6.5米,翼展12米,最大平飞速度22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8200米,续航时间超过24小时,最大起飞重量630千克,最大任务载荷55千克
图2 土耳其研制的“卡古”-2四旋翼自杀式攻击无人机,最大平飞速度145千米/小时,续航时间30分钟,遥控距离9.7千米,起飞重量6.8千克,战斗部1.36千克
图3 以色列研制的“哈洛普”自杀式攻击无人机(部分媒体也将其称为巡飞弹),机长2.5米,翼展3米,最大平飞速度417千米/小时,任务飞行高度4600米,最大航程1000千米,续航时间6小时(一说9小时),遥控距离200千米,起飞重量160千克,战斗部重23千克
图4 以色列研制的“轨道器”-1K自杀式攻击无人机(部分媒体也将其称为巡飞弹),翼展2.9米,巡飞速度56~130千米/小时,任务飞行高度2438米,作战半径1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2.5小时,起飞重量13千克,战斗部重3千克
总的来看,此次发生于两个西亚小国之间的武装冲突尽管规模和强度均相当有限,但在世界无人机战史上却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不但是继2020年初土耳其发动的“春天之盾”行动之后,世界第二场以无人机为空中打击力量主体、大规模用于对正规军作战并取得重大战果的战役,还是世界首场无人机对战争结局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冲突。在此次冲突中,阿军无人机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战果,并创造了无人机战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多个“第一”:首次在实战中摧毁著名的俄制S-300(萨姆-10)防空导弹,首次在实战中摧毁先进的俄制“驱虫剂”-1反无人机电子战系统,首次大规模使用自杀式攻击无人机,无人机首次大规模用于打击敌方有生力量。从无人机运用技战术水平、对抗激烈程度、对战局影响意义深远等角度来看,此次纳卡冲突堪称1982年以-叙贝卡谷地战斗、2020年初土耳其“春天之盾”行动之后世界无人机战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足以作为无人机攻防战的经典战例载入战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