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时间倒回至2006年,谁能想象深圳车公庙一间20平米的小仓库,将诞生身家超400亿的「最强80后」?
17年过去,方寸之间,无人机帝国缔造,大疆已然成为全球第一无人机品牌,连续多年占据全球无人机出货量70%以上,扛起中国智造的崛起大旗。
但显然,大疆的野心不止于无人机。传闻和案例证明,在向全产业链奔跑的路上,大疆也在向更多领域延伸,跨界布局。
近日,大疆发布全新户外电池产品——DJI Power,高调进军储能领域。
01 杀入红海,大疆为何切入新赛道?
当下,我国正处于快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阶段,储能作为关键一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时间,新老玩家蜂拥而至,储能血雨腥风。
笼统来看,如今进入储能领域,或是规避经济下行风险的无奈之举,或是抢滩新赛道的商业决策。
但对于大疆这样的科技巨头来说,仅仅停留在此,未免有些武断。
进军储能,这一看似「跨界」的举动,实则是大疆基于无人机等基础业务上的,也是它布局智能终端生态的又一步走棋。
「生态」是大疆迭代逆袭的法宝
作为从无到有打造「消费级无人机」帝国的企业,大疆深知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大疆以无人机用户为中心,积极扩展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使得大疆得以不断丰富生态内容,并在各个环节与用户加强黏性,从而刺激更多的商业需求。
这一「以点带面」的生态打造模式,让大疆在短短十几年内获得了惊人增长,成为估值超千亿的巨型独角兽。
DJI Power也是遵循这样的思路——结合用户的真实场景诉求,寻找新的增长点,打造更为丰富的生态体系。
最新推出的DJI POWER 1000与DJI POWER 500,打出快速充电、安全耐用、高效储能的优势,并延续大疆一以贯之的高性价比特点,售价分别为3499元和2099元。
除此之外还支持旗下包括Mavic3、Air3、Inspire 3 TB51、M30 TB30等无人机的快速供电,只需3块无人机电池和DJI Powe就可实现畅飞一整天。
由此可以看出,大疆储能布局上更专注于为无人机客户提供配套方案,完善无人机生态。
技术与品牌快速抢滩
无人机对电池技术要求极其苛刻。事实上,大疆在此之前已在电池上悄悄布局多年。
从Mavic系列无人机来看,在短短几代迭代中,电池续航就从34分钟提升至50分钟以上,电池能量密度大大提高。
目前大疆在电池电芯、电源管理等环节已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这得益于大疆始终将电池技术视为核心竞争力,并配以雄厚的研发投入。
可以说,大疆在电池上具备的经验,为其快速切入储能提供技术基础。
而在户外电源这个细分赛道,大疆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是一些专业的储能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技术上占优,但在光环效应之下,大疆或可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上与他们逐鹿。
所以,大疆选择储能,既是顺应了外部政策和产业机遇,也基于自身独特的技术和品牌优势。
这是其「杀入红海」的底气所在。
02 无人机巨鳄的跨界DNA
大疆的「跨界逻辑」
纵观大疆的发展历程,跨界和延伸,一直是公司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还记得2012年大疆推出的「大疆精灵Phantom」吗?这个产品不仅是全球航拍一体机,更开创了无人机消费级市场,将一个专业领域带入大众娱乐视野。
而后大疆高歌猛进,一路狂飙。
在完成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布局后,大疆意识到单一业务难以支撑企业的持续高速增长,而谋求业务和收入来源多元化,也有助于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创始人王滔也曾在2016年表示:“无人机市场即将接近饱和,大疆的收入达到200亿元也就到顶了。”(虽然现在的大疆早已不止于此)。
于是大疆开始尝试新的业务拓展。
2016年大疆首次推出手持云台Osmo,通过三轴云台稳定技术,它让更多拍摄者能够轻松获得超稳定影像作品,现已迭代至第六代。
2019年,大疆推出了首款教育机器人产品——机甲大师RoboMaster S1,它集结了大疆多年来在视觉识别、传感运动、智能交互等领域的技术沉淀与积累,体现出较强的完成度和前景性。
相较于很多只能进行简单组装的初级教育机器人,机甲大师基因里更多融入了大疆的科技精髓,大疆希望通过将创新乐趣植入教育领域,推动孩子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
2021年,大疆推出「大疆车载」,宣布正式进军智驾领域,并已掌握自动驾驶所需的视觉定位与避障关键技术。而在此前大疆创新就已在智驾布局,不仅有700余人的庞大团队,更孵化了激光雷达子公司Livox览沃。
今年9月,搭载大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首款量产车型——五菱宝骏云朵灵犀版正式上市,不仅实现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售价更直逼十万元大关,这一配置可谓冲击十足。
并非「临时起意」,大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缜密、深入,可谓「据地制宜」。
除此之外,大疆还加码布局工业级、农业级无人机,并在电动自行车、VR头显等前沿技术领域频频亮相。
在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新增业务中,我们不难发现大疆「致知于技术」的共性。
换句话说,大疆很多看似「跨界」的尝试,其实都是在公司既有技术和行业积累上,进行更深入挖掘与拓展,并通过创新打开新的细分市场。
其中的商业逻辑是:从用户需求出发 → 利用技术和解决方案去攻克痛点 → 满足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从而打开一个新的市场空间。
这条看似简单的逻辑,正是将大疆从最初的航模爱好者,带到如今无人机和影像设备双料霸主的关键。
因此,外界看待大疆进入储能时的担忧其实是多余的。
身为跨界「常胜将军」,大疆显然比任何人都清楚,怎样找到一个新的战场开疆拓土。
背后的巨大优势
如今的大疆,手握丰富的用户资源,拥有作为「黏合剂」连接用户的强大品牌力量。
比如在错综的无人机市场,在国内,大疆已经连续多年稳居90%左右的占有量。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初级用户,甚至资深玩家,第一台甚至是唯一一台无人机,都来自大疆。
可想而知,对于这些用户来说,大疆已化身潮流代名词,成为行走的「活招牌」。
这对于业务拓展来说,不仅能依托品牌号召力,从庞大目标群体中吸纳早期客户,更快打开主流市场,更有利于大规模的互动积累,帮助深入理解产品迭代方向。
这一点在RoboMaster上也可见一斑。
这款面向科技竞赛和教育的机器人产品,品牌效应为它带来第一批种子用户,而产品性能为其进一步打开市场认可度。经过成熟的商业运作,如今RoboMaster已经成STEAM教育赛道的头号IP,成绩斐然。
03 大疆崛起折射中国智造升级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尤其是在芯片等高科技产业,中国饱受制裁之苦。
而大疆作为新锐科技企业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曙光。
以往很多人将「中国制造」概括为山寨和低端代工。但通过自主创新,大疆已经成长为无人机行业的引领者,并教育机器人等领域也取得骄人业绩。
这印证了中国科技实力正瞄准核心环节爬坡过坎,中国智造正在由追赶型向引领型转变。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无数「大疆」式的科创小巨人也逐步冒头。
可以预见,中国智造将在提质增效中与世界共行。
而在那时,会有更多像大疆这样的民族企业立于世界潮头,引领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