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24CEO林捷原以为在疫情结束前,公司并不会有什么生意。但在春节复工后,却意外接到了不少电话上门寻求合作,想要林捷提供智能货柜或转型无人便利店的技术。
受疫情影响,“无接触”服务火了,在不得不出门购物、取货的时候,人们更愿意选择无人货柜和自助结算设备。
而这也成了不少人想要抓住的商机。上个月,林捷就接到了60多个电话,都是来咨询无人货柜的。
无人零售似乎又火起来了。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无人化”的探索始终是近几年来零售行业的重要命题。
2016年,亚马逊宣布推出无人便利店项目Amazon Go,并于2018年年初正式向公众开放。通过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和深度学习,打造“Just Walk Out(买了就走)”系统。就在昨天,外媒报道称,亚马逊宣布将向其他零售商出售这一系统。
这一全新的模式推出以后,打破了国内无人便利店原先局限于支付方式上的创新。
无人零售也一度是国内的明星赛道,从最传统自动售卖机起步,迅速掀起无人货架、无人商店的热潮,后两者曾在2017年获得资本的热捧,但很快完整经历了从风口跌落的过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无人零售货架累计落地2.5万个,无人超市累计落地200家。
无人货架赛道尤其惨烈,几乎全军覆没,入局者在一年内就因亏损倒闭或转型。
而无人便利店的玩家们,也不断传出亏损、裁员的消息。目前无人便利店尚有幸存者继续探索,但盈利仍是一大难题。
在疫情期间,“无接触”服务蹿红,原先被资本和消费者冷落的无人零售再度站到了台前。它会再度成为风口吗?
疫情下的无人零售
林捷告诉连线Insight,原先简24接触的客户,主要是快递行业和商超领域的。也有客户利用简24提供的智能柜做小区里的生鲜柜,但却几乎没有餐饮行业的客户。
而他最近接到的电话里,却多了很多餐饮行业的客户,在今年疫情爆发后,这些客户们才关注起无人零售,想要试一试。
令林捷意外的是,有火锅店的店主告诉他,由于堂食比例下降,他们想要通过把智能柜放在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用“无接触”的形式售卖半成品,成为除了外卖、堂食之外的另一个渠道。
“生鲜智能柜的食材相对火锅半成品来说,损耗较高。和火锅相关的辅料、半成品在柜体里进行冷冻,保存时间比较长。”林捷说。
他还发现了一个特点,二、三线城市对于无人零售项目的需求更多,这段时间,很多河南、福建等城市的客户们找上了简24。
这些客户里,还有人想要买智能柜回去卖口罩。
面对这种需求,林捷表示,智能柜的技术主要是靠视觉和重量分辨产品,而口罩白色居多、形状相似,难以分辨型号。更重要的是,口罩的分量太轻了,智能柜的重力感应器敏感度不够。
“谁也不知道不知道口罩的需求会持续多久,如果换成精度更高的感应器,成本起码要上升20%-30%。所以我建议客户5个口罩起卖,5个打包后,在视觉和重量上就可以识别了。”林捷提到。
面对各种各样的需求,林捷只能在电话里与对方讨论,但却没办法给他们发货,因为上游工厂还没复工。
由于疫情影响,无人零售项目的推进并没有那么顺畅。
近期,简24的员工并不能外出做项目,只能先帮客户做规划。林捷告诉连线Insight,三月开始陆陆续续能够开始发货,不过就算发货,客户近期可能也无法进入小区顺利铺设点位以及补货。
除此之外,无人便利店也因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面临着停业的困境。
对于主要布局在CBD、高校、工厂等地的F5未来商店来说,春节期间本身就意味着人流量下降。而疫情的发生,意味着春节假期又延长了。
F5未来商店联合创始人林小龙告诉连线Insight,疫情期间门店照常销售,店内预包装产品的销售没有受到影响,但由于企业的停工,占门店销售比例60%的鲜食供应停止供应了十天左右,直至元宵节复工。
复工后,F5未来商店的CBD门店的生意逐步在恢复,但是相比于往常来说,还是稍有差距。
由于F5采用封闭式货架,选购产品是在小程序或者店里的电子屏幕上进行,在以往,约有30-40%的用户通过手机下单。而在疫情期间,线上下单、到店即取的取餐现象大幅增长。
根据消费者这一新的消费习惯,林小龙表示,F5会在未来一两个月里,对机器进行迭代、设置缓存区,方便用户在远程下单后,能够到店拿了就走。
相比之前,消费者对无人零售的接受度变高了。如何根据新的需求布局自身的无人零售应用场景,或许是无人零售玩家们的新机会。
投资人也再次关注到了这个行业。林小龙告诉连线Insight,春节期间,资本市场对无人业态又有了一些关注,也有一些投资人找到F5来了解情况。
“虽然这波需求,会让无人零售在资本市场热闹一下,但真正进场的人非常会理性,会看项目的单位模型是否是健康的、是否可持续。”林小龙说。
风口消逝后,幸存者活得如何?
无人零售在国内发展至今,林捷的亲身感受是,在外竞标的时候,竞争对手一直在减少。这说明,这个赛道的公司越来越少了。
2017年,这还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
这是资本最青睐无人零售的一年,林小龙记得,F5未来商店曾有一次因融资报道上了36kr首页,当天有五六十家投资机构来加微信,其中不乏知名机构。
同年,阿里、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在无人零售领域进行尝试、接连推出无人店的项目。
但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巨头,在无人零售业态里,都没有非常成功的项目。
风口只持续了不到一年,无人零售就快速驶入寒冬。资金链断裂、裁员、倒闭、转型,坏消息远比好消息多。
无人货架在抢占点位时追求规模,仓储和团队管理没跟上,成本高收入少,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而无人便利店在起步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技术研发,还没等到探索出盈利模式,就因为缺少资本的继续支持而倒闭。
盲目扩张是主要的死因之一。
资本疯狂时期,甚至曾有投资人建议F5未来商店大规模开店,开一千家店之后去融资、再跑单店模型。“如果当时大规模铺开,肯定是埋雷,将来可能会有非常多救火的工作。”林小龙有些庆幸。
在林小龙看来,迭代机器产品,优化存货密度、出货顺序,这些都比扩张重要。
在2014年于佛山开出第一家店时,F5未来商店就把目光聚焦于将机械臂应用于鲜食制作上。林小龙认为,众多知名连锁便利店里,鲜食销售贡献都过半,无论是从消费者需求侧,还是便利店盈利的组成部分来讲,鲜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林小龙还记得,第一款机械臂是直接在门店里做的,当时F5鲜食制作也只能提供卖得最火的车仔面和鱼蛋。制作思路和人很相似,按不同品种进行分别制作。
但是,F5很快发现如果继续沿着这种思路来制作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增加单品就意味着需要在机器上不断增加模块,每次出新品都要更新机器。
“门店开到100个、1000个的时候怎么办?难道每上一款新品,还要去给所有门店专门换机器吗?”林小龙说,后来,F5改变了机器的设计思路,围绕着水煮、气蒸、微波三种工艺去设计。这意味着,同样是水煮工艺,能做咖喱鱼蛋,也能做香辣鱼蛋。
目前,F5未来商店在最高峰的时期一个小时能出餐307份,相当于传统便利店五六个人制作鲜食的水平。这些鲜食为F5未来商店贡献了过半的营收,目前,F5未来商店部分门店已经盈利。
除了机械臂以外,无人便利店的技术解决方案主要还有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视觉+感应器。
连线Insight了解到,由于RFID的运营成本较高,目前从业者大部分认为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也没有太多的人去做新的尝试。而视觉解决方案方面,5G时代的到来能提高识别能力和传输速度,或许会带来新的机遇。
简24曾经尝试模仿亚马逊自营一百平无人便利店,但以目前的视觉识别技术,不能把每一个人都跟得很准确,在店内面积、人流量越大的情况下,商品可识别的准确率也越低。探索失败后,林捷提到,应该先从小店开始探索,识别率会比较高。
2019年3月,林捷决定转型,不再开无人便利店,而为B端输出智能货柜以及零售技术。转型后,视觉识别技术依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攻克的难题。简24还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的应用场景。
比如,简24在服务传统便利店开无人店的时候,会选择熟人场景的小店,以减少盗损率和识别准确率错误。
尽管目前技术没有完全成熟,但林捷明显感觉到,相比于以往,现在愿意尝试的人更多了。
“通过疫情,大家意识到,无人零售会变成线下零售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并不一定需要无人零售的渠道走80%的货,但是哪怕只能做10%也要做。行业应该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动不动说‘颠覆’。”林捷提到,大部分客户会把它当成一个保险项目,以免未来再发生同样的事。
在提高技术的路上,幸存者们又有了一段喘息的时间。
无人零售的价值在哪里?
在无人零售跌宕起伏的这几年里,消费者群体中出现的质疑声不少:
部分无人便利店选购的东西太少了,空调和冰箱24小时打开,人流很少,迟早要黄。
我不关心你是有人还是无人,关键是商品够划算么?
无人化以后服务缺位,方便了商家、麻烦了自己,然而价格并没有下降......
从业者如今也不得不承认,无人零售最先改变的不是人们的生活,而是零售行业的成本结构。
林小龙跟在传统便利店行业从业多年的同行交流时曾经提问,做零售最难的是什么?90%的人给出的回复都是“招人”。便利店所需要的服务性人才需要常年做重复性的工作,愿意干的人越来越少,并且成本与日俱增。
无人零售诞生的最初,是成本问题倒逼行业提效降本。
简24有一个做2B供应链的客户,如今开了将近10家无人便利店。店里没有一个店员,只有一个司机在送完食堂、医院等地之后,顺路为这10家店补货,以及一个简24安排的兼职客服,在偶尔识别错误时人工介入修改。
他在研究过亚马逊无人店的模式之后,对其商业模式做了猜测:假设亚马逊开了传统100家便利店,按照一天营业16个小时、两班员工轮流,每个班以全家的标配安排四个员工上班,一百个点位需要800个人;若以亚马逊的技术开无人店,每班可能只需两个人理货,再加上40个客服处理问题,所管理的员工只需440个人。
而这40个客服可以在其他人力成本低的国家集中管理、培训,管理难度会比分布在100个店里的800个员工培训成本低很多。
“这是无人零售的第二步,通过集中式的管理,改变原来零售里分布式劳动力不均衡、不充足的现状,用最集约化的方式去处理自动化技术产生的bug,并且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尽可能降低人工干预的比例。这是我认为无人零售往后走的大方向。”林捷说,目前,简24还处于第一步,即帮助传统便利店覆盖人流密集程度稍弱、或者成本较高的地方。
理工科背景的F5未来商店团队,也逐步用自动化和数字化代替人的决策,除了门店内的机器升级之外,对总仓也做了数字化改造,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根据天气、历史销售自动计算每个门店配送商品和数量,并进行自动分拣。
F5未来商店的竞争对手就是同一条街上的便利店。
对于便利店业态而言,800米范围之内的人是最稳定的客流,而非被高科技噱头吸引而来的猎奇者。F5曾在某日系便利店附近尝试开店,得到的反馈大多数不是“门店酷炫、有未来感”,而是“产品好吃”。
对于自营的F5未来商店来说,无人零售最核心的是先突破单店盈利,再进行区域性模型的验证。在林小龙的预想里,F5的密度的理想状态是像香港的便利店一样,一栋楼下有两家,马路对面还有一家。
“某日系便利店日均营收6000多可以达到盈亏平衡状态,我们1500元就可实现盈亏平衡,理论上密度要达到它的4倍。形成小颗粒的零售网络,对人流进行截流,不需要每个店都做到很高营收。”林小龙说。今年,F5未来商店将会进行高密度覆盖实验。
除了目前还在摸索阶段的无人零售,传统商超也在通过技术进行智慧化、数字化升级,例如在收银区设置人工通道、自主结算、扫码购等多种结算方式,以及更新作业工具,实现数据化管理库存等,通过更新软件、硬件等方式提高效率、解放人力。
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无人零售,从业者都越来越深刻意识到,“无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减少人工、降低成本的手段,“零售”依旧是不变的本质。
目前来看,疫情带来了一波关注,不少餐饮品牌、零售商开始布局无人销售渠道。上一波泡沫破碎中的幸存者,也许会迎来新的资本支持,也许会迎来更多零售巨头和便利店巨头在这方面的新布局。
对于这波疫情带来的机遇,接受连线Insight采访的玩家们表示,这次疫情推进了人们对无人零售的了解,也有更多商家愿意尝试无人货架,在TO B和TO C两端都会带来机会,但不会像上一轮风口期一样出现“爆发”的现象。
2020年,盈利依然是横在幸存者面前的一道坎。林小龙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2020年,如果无人便利行业都没有玩家能跑出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那么大家就都挂了。”
而如今,他的态度既不消极,也不过分乐观。他告诉连线Insight:短期内的需求会增加,但长期来看,影响并不那么大,归根结底要看所提供的产品是否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