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的支持下,美团智能调度系统根据骑手的实时位置进行订单的最优匹配,高峰期每小时执行约29亿次的路径规划算法。
但是,改善配送系统本质还是为配送员服务,并不能减少大量运营成本。所以,美团也在探索一些“替代骑手”的新技术,这其中包括美团最近大肆宣传的无人车。
今年3月,王兴宣布美团进入无人驾驶领域,并表示它们从两年前就开始布局无人配送,其在无人车和无人机领域已经完成多轮研发迭代,申请了超过60项技术专利。
美团,像大多数O2O服务的互联网公司一样,在大家的意料之中,进入了无人驾驶领域。随后,美团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DeepDrive深度学习自动驾驶产业联盟,建立自己的无人驾驶开放平台,拉来了像优地、Segway、智行者、Roadstar、AutoX、深兰科技这样的无人驾驶初创企业。
然而,无人驾驶的投入就像无底洞,以海外的共享汽车平台Uber为例,仅仅是早期的18个月,Uber的自动驾驶研发业务已经消耗了1.25亿美元到2亿美元现金。而去年在研发上投入226亿美元的亚马逊,至今也不敢在无人车配送上夸下海口,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技术的研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王兴也深知此理。从长远来看,无人配送车毋庸置疑会降低未来美团的配送成本,但是到达这个阶段前,美团还需要不断从二级市场上获得投资者的支持。
除此之外,美团云也是它们在技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美团云早在2012年就开始部署私有云,2013年上线公有云,开始逐步将美团外卖、猫眼电影、美团旅行等自有业务迁入云端。2015年,美团云正式独立运营,变更为北京三快云计算有限公司。而美团本身就拥有大量的B端资源,这也意味着美团业务的想象和成长空间很大。
这也是为什么王兴一直坚持美团属于一家科技公司,在他看来,美团最核心的业务是提供综合生活服务平台,用科技连接商家和消费者。伴随着时代更替以及市场变化,美团身上的标签在上市前停在了科技上。
确实,技术的本质也是为了人而服务,美团基于外卖业务聚集的数亿级消费者、百万家商家和骑手的生态具有极强的延展性,可以快速给生态中的其他新业务导流,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美团能不能从TMD跳跃到第一梯队呢?
科技公司美团的上市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八年没有盈利,新开辟的网约车业务受阻,来自各个垂直领域的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四面楚歌的美团,身上还有成为第三产业的阿里巴巴的压力。
面临多条需要投入大量补贴的战线,不想过多被强势资本控制的王兴,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市,或许也是美团对自己科技属性的一种坚持,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去升级技术以及提升研发能力,当然它们也是顺利赶上了港股“同股不同权”的顺风车,美团能否成为王兴口中的中国版“亚马逊”在此一搏。
从当年的BAT到如今TMD(字节跳动、美团点评、滴滴出行),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造就了当今的美团,王兴在开盘前的致辞演讲也特别感谢了乔布斯,他称如果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移动互联网,就没有美团点评现在的一切。 作为TMD梯队里第一个上市的公司,美团的股市表现必然备受关注。上市对于美团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它们从二梯队跳跃到一梯队的机会。至于这个机会点在美团的哪个业务节点上,我们更倾向于是AI技术驱动下的各个产品线,不过,投资人们相不相信这个故事就另当别论了。
有意思的是,国内上市公司最近的股市表现颇为诡异,趣头条在纳斯达克IPO后开盘暴涨30%,此后股价迅速走高,触发了“限制价格波动上下限”机制,5次停牌。蔚来汽车在纽交所也是如此,开盘涨超10%,随后快速下跌超过10%,两次熔断。
这其中,中美贸易战或多或少影响到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同样受到波及的港股大市也整体不佳,近半年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纷纷破发,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港股上市公司小米也难逃此劫。不过,美团倒是非常幸运,开盘价小涨释放出不错的信号,按照当前的市值,美团已经超越京东,成为仅次于BAT的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美团接近第一梯队的步伐越来越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