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10年,看中南方繁荣的民营经济市场的新松集团布局浙江,正式设立南方研发基地——杭州新松。早已有志致力于工业机器人研发工作的陈立毅然选择加入了新松,从方案应用工程师到单个课题的负责人再到主持杭州新松的机器人研发工作。
谈到此处,陈立颇有感触地讲到,做现场应用并不是工业机器人的全部,我们想要与国外品牌PK一定要做好本体与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工作,提高产品质量;目前越来越多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优秀国人选择加入国内机器人企业,一方面是出于一种民族情结,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国家对技术研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好的发展环境。
对于资本、其他行业不断涌入工业机器人行业,陈立再次强调了工业制造的“严谨性”。他谈到,首先这是好事,我们看待机器人行业要有包容性,不能闭门造车,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各方共同投入发展;不过也不能看到国家大力支持就觉得有商机就冒然进入并试图立竿见影地改变目前的格局。
他进一步分析到,机器人行业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市场培育方面,都是一个长期的投入,工业机器人行业不是金矿,进来后立马就能挖到金子,立马又去别的行业。“不是我把思想高度抬高了,从事工业机器人行业还是比较辛苦的,我们确实需要有奉献精神,贵在坚持,而且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系统,需要一定的技术经验才能提升产品的品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名品发展。
不能简单的依靠降低产品的价格来占据市场,“质量不过关,不就成了劣币驱逐良币了”。不能单从眼前的利益来看机器人市场,首先要制定行业标准,把产品质量做上去,做精做好,进行严苛的产品检测检验。自回国进入此行业近十年的陈立用自身行动感受着、践行着其中的变与不变。
低价策略没问题,关键是综合能力要跟上
日前的“卡脖子”事件,让整个机器人行业再次警醒,掀起了掌握核心技术的大讨论。与此同时,对于近两年一些机器人企业打出的低价牌,行业内也是褒贬不一,争议不断。
工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逾800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据了解,工业机器人在10年前销售均价在50万左右,现在价格是四大家族机器人售价在15万~20万元,具有代表性的国产机器人价格略低于四大家族,经济型的纯国产机器人终端销售均价约8万元。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随着减速机等零部件国产化,工业机器人均价估计会降到5万元以内。可注意到,国内机器人企业强调自身的优势更多还是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考虑。
“一台只要28500,轻松带回家”这样一味简单追求低价格是很令人反感的,是在扰乱市场,对于行业目前热议的“低价策略”,陈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讲到低价策略可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低价本身没有太大问题,任何事情和产品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现在是否具备低价市场还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则不能简单地打价格战,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包括产品品牌效应、产品质量稳定性、售后服务等在内的综合能力都要提升上去,否则就是砸自己的牌子。
“在与广州启帆总经理周伟沟通交流时,他也是比较认同的”陈立谈到,像广州启帆在国内价格是属于比较经济实惠的,同时启帆也在不断的探索、提升自身的各方面技术服务能力,获得诸多客户的认可,这也说明了走低价策略没问题,关键是综合能力要跟上。
“对于制造企业,更看中的是适合他们的生产改造需求,并不是非要国外品牌”陈立进一步介绍到,新松的客户从外资企业、大型国企到民营企业等类型不同、规模不一,可以为客户提供数字化工厂的交钥匙工程。这个交钥匙工程,首先则是要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判断,从产品技术、质量到集成水平、服务等都是赶超国际水平,才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新松机器人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翘楚和工业4.0的践行者与推动者,成功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四大系列百类产品,面向智能装备、智能物流、智能工厂、智能交通,形成八大产业方向,致力于打造数字化物联新模式。为全球3000余家国际跨国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服务,已累计出口32个国家和地区,与一带一路17个国家和地区有深切合作。其中,移动机器人综合竞争实力突出;洁净(真空)机器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工业机器人在高端领域批量应用;服务机器人业已销往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