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换人”需谨慎
在“机器人革命”中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哪些工作需要进行机器换人改造?
从工况来看,需要进行机器换人的工作:
● 危险、恶劣、有害的作业环境(炸药、核辐射、焊接、抛光打磨)
● 劳动密集的工序(装配、手工作业)
● 劳动强度大的工种(锻造、搬运)
● 高精度、高清洁的作业(半导体、平板显示器件制造)
● 自动化生产线上下料(机加工、热加工)
● 超常态制造(极高温、极低温、极高压)
另外从企业成本考虑,机器换人需注意以下几点:
● 一次投入成本不超过三个工人的年工资总和;
● 维护成本不高于一个工人的年工资;
● 生产效率大于工人的两倍以上。
推动“机器换人”应走出两大误区
误区1 技术升级是不是就是买机器人换人?
很多企业生产小、产品种类多,单件产品产量并不大,市场也不太稳定,“机器换人”的风险很大。就目前现有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而言,很多工艺过程是按照适合人工劳动而设计的,没有对应的设备,如果不对应工艺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很难实现机器换人。
误区2 外国设备是不是一定比国产好?
机器换人的设备更加强调不断调试与维护的重要性,在这个方面,国产设备供应商有先天的优势。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工业自动化扶持力度加大,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推广,国产设备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大部分生产厂家的生产需要。
目前,随着我国机器人应用市场的成熟和增长,很多企业纷纷进入到机器人领域。作为工业4.0的重要一步,“机器换人”应遵循市场的宏观规律,避免出现因胡乱跟风造成社会浪费和扰乱市场秩序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