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工信部再发文!这个行业重大利好

OFweek机器人网 中字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再发文,对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作出新的部署规划。这既体现了国家对实现制造强国,以及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坚定决心,也为智能制造行业的下一步棋指明方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也将进入发展黄金期,迎来重大利好。

一、多措并举推进智能制造

12月2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2023年工作的同时,更为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再次提到要壮大高端装备,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新兴行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

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要解决“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智能制造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而在此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可以看出,智能制造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多领域技术集成的推动下,正以强大的创新优势和应用潜力,引领产业变革、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方向。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规模达到3万亿元,同比增长14.9%。而在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背景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制造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进一步深化智能制造发展,是应对复杂局面、激发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二、机器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行业发展向好

《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并在民爆等高危行业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

这对机器人行业无疑是极大利好。

而事实上,在“机器换人”的战略指引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也引人侧目。

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大市场。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突破一批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和总体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密度将较2020年的246台/万人实现翻番。

同时,随着适老化改造、医疗健康、智慧物流等新需求不断释放,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细分赛道也在蓬勃生长,蓝海潜力待发。

而针对工信部11月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后,再次在2024年工作部署中重点提到的人形机器人,我国也紧抓机遇,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展开技术探索和产业创新,引得众多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科技大牛跨界布局。

虽然与世界先机水平相比,我国人形机器人起步较缓,在核心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过发力甚猛,已有部分企业率先完成人形机器人的商业落地试验,并且就在上周,优必选在港交所敲响人形机器人的第一钟,我国也收获“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而在这个背景下,工信部再次释放的强信号,一方面将吸引更多企业投身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又助于汇聚产学研各方资源,提升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将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形成良好的人形机器人商业生态。

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教学演示、科技展览、商场销售等场景,这远未发掘其应用潜力。根据工信部要求,未来将重点拓展教育、医疗、家政、服务等领域场景应用,让人形机器人深入社会各个角落。

随着场景不断丰富,人形机器人产业将不再停留在概念阶段,而进入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运营阶段,真正惠及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

结语

智能制造,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关键路径。但目前我国仍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若想实现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突破“卡脖子”问题是首要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技术路线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基础关键技术,发挥产学研协同优势、加快技术从实验室到产线的转化应用,并且做强做精新型传感器、软件等“智”的核心要素。

站在工业化和数字化双轮驱动的转型风口,机器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必将推动中国制造完成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的历史性飞跃,让我们共同期待!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