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连发消息,对2023年的进出口关税进行了调整,其中新增了手术机器人子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2023)》公告显示,为保障人民健康,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023年1月1日起,降低13类医疗器械进口关税;7月1日起,37类医疗器械产品将实现进口零关税,政策推行后,在适用最惠国(含美国等162个国家)进口这些医疗器械产品将实现进口零关税。
而对于手术机器人,《部分信息技术产品最惠国税率表》显示,从2023年1月起,即按照最惠国进口零税率执行,鼓励国外手术机器人产品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
意味着包括达芬奇等手术机器人都将零关税,过去这些企业都在大力推动手术机器人本土化进程,此次乘着降低关税,很可能会降低进口手术机器人的价格,有利于推动手术机器人的落地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财政部文件中新增的“手术机器人”子目是指由机械臂、控制台、成像系统等部分组成,能以微创方式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的一种医疗设备,具体包括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放射介入手术机器人。
业内人士表示,税目被称为贸易的“语言”,当一类商品拥有相应的税目之后,有助于促进商品贸易流通,有利于统计商品的国际贸易情况,提高贸易透明度。此外,拥有税目之后,也将更加方便地落实进出口贸易许可管理政策或税收征管政策等。
手术机器人作为创新型智能医疗设备,能在人体腔道、血管和神经密集区域完成精细的手术操作,有着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感染风险低和术后康复快的优点,能够满足患者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还能帮助更好地应对全球老龄化引起的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
从应用领域来看,目前手术机器人主要集中在五大领域: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及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
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的赛道,占比60%以上,基本被达芬奇机器人垄断;骨科手术机器人是第二大领域,占比15%以上,以美敦力等骨科巨头为代表;其他类别的手术机器人市场应用占比较小,未来随着手术机器人向着专业化发展,有望涌现更多新兴手术机器人。
今年以来,国内手术机器人整体需求明显增多,招投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1日,全国各级医院的手术机器人招标公告达89个,其中上半年招标公告为32个,下半年招标公告为57个;而在中标方面,截至12月11日,全国各级医院的手术机器人中标公告为55个,其中上半年中标公告为19个,下半年中标公告为36个,涉及手术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配件及耗材、手术机器人维保服务等。
如今国家也在大力推动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今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据透露,预计每家医院贷款金额将不低于2000万。
当时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财政贴息政策涉及金额较大,将刺激医疗设备采购及更新换代需求,为医疗新基建“添薪加柴”,基层医院诊疗水平有望全面提升。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医疗器械将迎来采购高峰期,这也是国际型、平台型、创新型国产医疗设备厂商提升市占率、加速入院的良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多种大病病发率上升,对外科手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机器人高精度、高稳定、低创伤的特点很好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也有助于缓解乃至解决医疗服务供需的不平衡,全面提高医疗供给的效率。
但由于起步较晚且手术机器人价格高昂,我国手术机器人应用还很少。2021 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渗透率仅为0.7%,而同期美国是13.3%,这也意味着国内手术机器人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21年被业界视为手术机器人元年,多家国内外企业在手术机器人赛道获得了突破,到了2022年,手术机器人迎来上市、上岗高峰期,国产手术机器人集中落地,多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注册批准。
数据统计,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由2016年的23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54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能达到40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5%。
而我国人口基数大,需求旺盛,加之政策的利好,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发展速度将远超全球平均增速,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到2026年,我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亿美元(265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