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微创机器人发布公告,集团自主研发的SkyWalkerTM膝关节导航定位系统(中国注册名称鸿鹄)成功获得欧洲CE认证,成为国内首款获得欧洲CE认证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
同时,鸿鹄亦是截至目前第一且唯一一款同时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CE认证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受此影响,今日微创机器人盘中一度涨超10%,自10月14日至今,其股价已翻了一倍。
据了解,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具有操作精准、高效协同、安全保护和相容性强等技术优势。术前,其规划系统可基于患者术前CT扫描资料及假体模型资料,协助医生制定个性化假体植入方案。术中,它基于手术规划的精准定位,通过配准技术并结合自主研发的高灵巧、轻量化机械臂,能够快速完成截骨,提升手术精準度及效率。
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能够避免传统手术中的髓腔定位,术中无髓内桿植入,降低手术损伤及出血量,改善术后下肢力线、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实现术后快速康复。
11月22日,微创机器人宣布,其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在美国完成了首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其操作精准、高效协同、安全保护和兼容性强等特点,为中国智造技术造福美国患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告称,鸿鹄获得CE认证,是集团踏出进军欧盟市场的第一步,同时,这也是鸿鹄继今年4月获得NMPA上市批准、7月获得FDA认证之后创造的又一重大成就。鸿鹄在一年之内连续在中国、美国、欧盟三地获证,显示了国产手术机器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产品优势,标志着集团初步完成了全球重点区域准入布局。
资料显示,微创机器人是全球唯一一家业务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五大专科的手术机器人公司,有多款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旗舰产品蜻蜓眼、图迈和鸿鹄获得NMPA上市批准,具备商业化前提。
但就上半年的情况而言,微创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并不令人满意,财报显示,上半年营收仅为104.8万元,上年同期为零,主要来自去年上市的产品蜻蜓眼;股东应占亏损4.59亿元,同比扩大89.7%,主要是因为研发支出的大幅增长,报告期内研发成本累计高达3.36亿元,较去年同期提高110.2%。
为此微创机器人也在加快商业化的进程,做了诸多的准备:
一方面是增加产能,满足销售需求。上半年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微创机器人拥有存货1.94亿元,同比增长76.5%,增量主要为原材料、在制产品和部分低价值的消耗品。
此外,微创机器人在上海和苏州都拥有生产基地,截至6月30日的物业、厂房及设备账面价值为4.35亿元,较去年年底有所增加,显然是对下半年图迈、鸿鹄的初销售和有望在2023年实现放量的蜻蜓眼做好量产准备。
另一方面增加了销售及营销的开支。2022年上半年,微创机器人的销售及营销支出达到了0.64亿元,同比增长337.7%,增长主要来自于商务团队人员、医生培训成本及市场推广材料消耗的增加,这些都是用于产品营销体系的完善和临床推广,是助力后续产品大规模商业化的必要支出。
手术机器人拥有更高的精确度、一致性和操控性,能有效降低外科医生的负担,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微创手术伤口面更小,缩短术后恢复周期,是具有极高临床价值的高端医疗器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手术机器人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近年来,对于手术机器人的利好政策也是不断出台,在去年,北京、上海就将一部分手术机器人应用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到要加快医疗机器人的发展,明确要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手术、护理、检查、康复、咨询、配送等医疗康复机器人。
今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又发布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据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协商细则,预计每家医院贷款金额将不低于2000万。
并且基于对优质医疗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的手术机器人数量也显著增长,手术机器人产业开始迈入上升期,有机构认为2022年是我国手术机器人爆发元年。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854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能达到40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5%。其中,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已由2017年的8.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7.6%。
未来,随着手术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渗透率的提升,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到188.8亿元,2021-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5.7%。203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687.2亿元,2025-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