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配送机器人盘点 | 智能时代的“跑腿小哥”

亿欧网 中字

室内配送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为:楼宇、酒店、餐厅等,得益于国内独特的市场,机器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

昨天,华为发布2025年十大预测,到2025年,全球14%家庭将拥有自己的机器人,得益于国内独特的市场,机器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从目前需求看,用户对配送的及时性、便捷性、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需求,依靠人力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室内配送机器人拥有很大的市场,据艾媒咨询调查显示,到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额将超过300亿元。

从2016年至今,无人配送机器人已经从产品研发到技术应用的“实习期”。无人配送市场可分为三类:室内无人配送、室外封闭商区配送、室外物流配送,而未来的发展顺序也是这样递进的,写字楼、酒店、餐厅会是机器人的首战场和落地场景。室内配送机器人目前已应用的领域的有迎宾、运输等功能,在节奏日益加快的城市中,人力配送的效率降低是一个大问题。

配送最后几百米的跑腿小哥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不断增高,引入室内机器人解决配送行业招工难、成本高、管理难三大难题刻不容缓。

从市场上看,快递和外卖行业在高技术下迎来高速增长。具体数据来看,国内市场,快递业务量2018年突破500亿件,从2014年破百亿大关开始,以每年100亿件的速度高速增长。

外卖行业,中国现在每天的外卖订单达到4000万单,写字楼、商场群外卖配送量与日俱增,其中白领用户平均每周点外卖2-3次。

餐饮行业搬运酒水、送餐、回收餐具等工作重复且繁重,并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服务人员的发展毫无建设意义。配送任务的单一繁重,服务成本水涨船高等因素都会导致配送行业未来招聘、管理的难度增加。

写字楼内快递/外卖如何正确安放,已经成为高端物业亟需解决的难题,每隔一段时间,包裹就会在储物柜积压,外卖就会霸占公司前台,无序堆积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尽管人工智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但在室内配送领域,机器人还是完成了很多让人惊喜的动作。

早在2018年,美团和优地科技在无人配送领域达成合作,擎朗科技的Cubic配送机器人被称为“移动的蜂巢”,可以轻松融入社区、办公楼,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跑腿小哥,它不仅可以于电梯物联,自主上下电梯,还可以给用户打电话取餐取快递。不过由于限制于底盘高度,室内配送机器人在室内行走时,遇到地毯或坡度等不平坦道路的运行稳定性和行走能力还有待解决。

可以预见的将来,在最后几百米的水平或垂直距离中,室内配送机器人会大量替代双腿完成配送任务,在写字楼、商场、酒店中避障穿梭,在电梯中自动上下,和配送人员一起配合,满足日益增长的外卖和快递等配送需求量。

机器人是让人类恐慌的黑科技还是好助手?

快递外卖配送机器人解决的痛点是管理难,招工难,成本高,可在餐厅和酒店场景下,是否能达到服务标准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任务。

云迹科技的RUN润、优地科技的优小妹机器人都是针对酒店市场,采用机器人实现对客户的迎宾引领和小重量配送工作。酒店业的主要客源是旅游度假和商务旅行两大人群,这两大人群对服务体验要求比较高,然而目前的配送机器人在酒店的实用性来说,相对比较鸡肋,机器人的装载量小,配送效率较低,只能在送餐方面勉强达到需求,但节省成本效果不是那么明显,没有体现出预期的商用价值。

相比酒店业,餐饮服务业的需求更为严峻,人才少,春节用工荒和服务的高要求都是影响餐饮业盈利的关键。从厨房到餐桌,是室内配送机器人可以切入的一个市场,用机器人代替服务员,去完成搬运酒水、送餐、回收餐具等工作,而服务人员去做沟通管理的工作,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对服务人员和餐饮业的发展来说都是有利无害的。

如今,普渡科技欢乐送机器人、云迹科技得力机器人、优地科技的优地送餐机器人、擎朗花生运输机器人都已落地在餐厅承担送餐的工作。室内配送场景相对简单,室内送餐对壁障能力的要求比引领功能的机器人更高,送餐机器人需要自己的导航算法,能根据周边环境自主切换路线,另外机身的稳定性很重要,这个取决于底盘和机身自身重量。

随着智慧餐厅的落地,由机器人来完成室内送餐,并在客人用餐结束后回收餐具,送到后厨清洗,不仅可以安全高效的工作,机器人在服务场景的应用价值也将体现出来,未来在餐厅、酒店等商业场景,机器人不是会给人类带来恐慌的黑科技,而是工作中的好助手。

室内配送机器人的未来尚未到来

目前大多企业已经完成了室内配送机器人的基础研发,产品正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其实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应用无需太复杂和高科技,重点在于低速场景无人行驶的应用,壁障、载重、自主导航的技术提升,商用服务场景将是配送机器人的价值提现战场,而该场景的应用也会促进室外无人配送机器人的发展。

室内配送机器人的商用之路才刚刚开始,阻碍商用之路的难点主要有三个:

成本高。配备机器人激光雷达等精密高价值元件成本达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相对应的人工成本每月一万左右,在经济性上还无法形成相比人力的绝对比较优势。

环境适应性差。机器人导航避障技术,针对有环境变化(有人为改变)的场景,无法做到实用级别的实用性,无法真正落地。

量产可靠性问题。目前世界上并无大范围移动机器人量产产品的先例。对于无人配送需求的落地,往往要求在短时间内部署大量的机器人,这对配送机器人产品的量产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上真正具备移动机器人量产能力的机构不多。

这其中每一个难点都是可以解决的,但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成本、环境适应、量产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室内配送机器人到底何时才能大规模商用,这将是个未知和无法预测的事情,蓝图很美好,现实也很现实,研发成本高、配送成本高、环境适用性差、量产可靠性不高等问题都待解决,目前只实现小规模商用,普及还需要时间。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