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亿康复市场待激活,数十万人才缺口期待“钢铁侠”,外骨骼机器人何时能落地?

动脉网
关注

走出实验室,外骨骼机器人落地还有多远?

资金:背靠高校平台,经费多来自国家补贴

在政策方面,自2012年以来,科技部就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其中明确表示,重点发展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等类别的科技产品,2015年,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也表明,要求实现在助老助残领域、消费服务领域、医疗领域等重点领域的机器人示范应用,并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前沿共性技术开发、医疗康复机器人应用等重点工作。

另外,深圳、北京、浙江等地对于医疗服务类机器人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这也成为助力外骨骼研发的一大因素。从统计数据来看,长三角经济带为主的上海、浙江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分布的企业占多数。

外骨骼机器人企业所在地统计

据杰曼智能创始人刘启军表示,根据政策支持,身处宁波的杰曼智能在研发投入得到了宁波政府补贴的2000万研发经费。

在研发方面,大部分外骨骼机器人企业都是背靠高校机器人研究中心,如成都布法罗机器人依靠的是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程洪教授,大艾机器人则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帅梅教授及团队为核心,承担了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位于宁波的杰曼智能依托于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全方面开展技术合作,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并导入人才与技术资源。

新加坡Roceso同样依托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项目。但王璐告诉记者:“大学的研究成果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最后做工业生产工业设计的话,还是要企业自己来做,所以企业的研发成本还是很高,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这也至少需要耗费1-2年的时间。”

资质是落地关键,考量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试验方案的合理性

如何将研究成果从高校研究中心落地市场,成为外骨骼商用的一大难题。而想要实现落地,除了技术成熟度外,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资质。

2018年6月26日,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外骨骼机器人艾康、艾动于北京获得CFDA注册证,成为中国首个通过CFDA认证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此之前,大艾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被并评定为北京市首个二类创新医疗器械,也是实行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审评审批政策后全国第一个二类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类别为”康复训练设备”。

“流程加速标准不降低“,虽然是创新医疗器械审批通道,帅梅还是对记者强调了拿到二类医疗器械证的难度。”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试验方案的合理性都有着很严格的要求。“

外骨骼机器人首次通过CFDA二类认证,成为其落地的标志。不仅在中国市场,放眼全球亦然。新加坡Roceso研发的易索手套在通过多例临床试验后,已于2019年1月通过美国FDA认证,将正式在美国上市。

售价:少则15万,多则80万,家用市场有待开拓

除了资质外,外骨骼机器人高昂的售价也注定了其市场主要是面向医院,B2B2C的模式成为外骨骼机器人主要的商业模式,纵观全球市场,除了日本的本田公司以租赁模式为主,其余老牌外骨骼企业如Rewalk、Ekso、HAL等,都是以售卖的形式为主,然而本田公司以租期3年为期,价格也高达16200美元,长期使用看来也与高达十几万美元的售价无异。

有康复科医生对记者表示,目前医院的外骨骼机器人大多数是做效果的验证和原理研究,还没有真正实现医用。总体来说,外骨骼机器人对于康复来说是有用的,但是这类设备入门容易,做得好则比较难。

据Zunosaki联合创始人兼COO张皓程表示,在香港地区除了售卖给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外,也有将外骨骼机器人卖给个人康复治疗师的模式,外骨骼设备能够帮助康复治疗师进行康复过程中重复性的工作,大大提高了一人服务多人的康复效率。

刘启军表示:”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我们所有的配件国产化了,包括核心的电机跟减速器集成这一块,我们自己的研发产品自己攻关了,使得我们的成本大大压缩,我们的销售价格大概在15万人民币左右。15万的价格,在外骨骼机器人中已经是比较便宜的产品。“

通过记者的了解,在国内市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售价有高有低,低的在15万、20万区间,高的在60万、80万左右,与国外的产品相比,在售价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康复效果方面,各类产品能做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部分外骨骼机器人仅能达到被动的助行目的,少部分可以通过提高活动程度,促进脑神经的康复,从而达到康复效果。

在访谈中,不少业内人士提到,如何将外骨骼机器人做到家用化,是实现外骨骼做到更好的人机交互效果的途径之一,如果想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于外骨骼机器人上,势必需要大量的用户数据,而家用化、轻量化、小型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就康复的路径来看,从急性期的医疗机构转到长期随访期的社区康复或家庭护理市场是必然的路径,因此,外骨骼机器人如果能实现家用,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几十亿翻番,但就家庭场景而言,机器人与康复师、康复方案的配合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就舒适度、便携性或安全性的考量而言,家用的场景也将大大提高现在的技术门槛。

创瑞基金管理合伙人唐浩夫认为,目前的外骨骼机器人不仅仅是是成本与售价的问题,其市场化还有一段路程。原因在于原来的外骨骼是重+硬结构,活动维度有限,无法适应不同类型的病人,且动力性能差。

他也曾经考察过外骨骼机器人的“明星”项目ReWalk和Ekso。他告诉记者,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硬式外骨骼适合于健康人增强体力型应用场景,或军用、工业场景;在医疗领域,软体外骨骼或许更适应于生病、残疾、康复人群。

目前浙江大学实验室已经研发出有“电子肌肉”的软体机器鱼,可在水中游动,相对于电机驱动、关节式运作的硬体外骨骼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是人工肌肉包裹,电刺激人工肌肉收缩,这或许是未来的技术方向。

顾捷说:“现在的外骨骼机器人相当于50、60年代的计算机,外型比较粗糙,威力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从这种形态来说属于穿戴式机器人,应用前景比较广,可以帮助人完成一些原来人完成不了的功能。”

前景虽好,但是现在的技术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向,如能源问题,如何提高续航能力;舒适性问题,如何使机身更加轻巧;人机交互问题,机器人更需要知道人的意图;以及更强劲的数据采集能力和驱动能力。

由此来看,系统整合、人机交互、结构设计、感知识别及认知学习能力将成为未来外骨骼机器人甚至医疗机器人发展的五大重点。

文 | 李艳瑜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