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服务机器人,阿里巴巴底气与优势何在?

机器人网 中字

在2004年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科幻大片《我,机器人》中,片中的机器人公司亮出了一句响亮的广告词——“2035年,这是个机器的时代。”而现实生活中,机器手虽然在自动生产线等领域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它依然是冷冰冰工具的形象,具有高度智慧的机器人离普通人的生活依旧遥远。

不过,随着近两年人工智能迎来了一段爆发性成长之后,机器具备了更精准地获知人类情感和指令的能力,这也为机器人在更广泛的行业中落地提供了沃土。9月20日,在云栖大会《机器革命,人工智能峰会》上,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重磅推出了天猫精灵太空蛋、天猫精灵天空梭两款服务机器人,并宣布将在酒店行业大规模推广天猫精灵太空蛋,同时锁定了医院、写字楼、餐厅等重点垂直应用场景,力争将服务机器人打造成未来的移动公共基础设施。

在众多做机器人的公司中,阿里巴巴的服务机器人优势何在?又将对未来生活和商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在下文中一一解析。

做服务机器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单品爆款思维没戏

从本质上来说,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它可以通过人们预先设置的程序和原则来完成不同的任务。但我们很少有人把汽车车间具有高度自动化程度的机械臂称作机器人,因为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像科幻大片中被人接受的机器人,需要具备与人类相似的外形和情感交互方式,所以真正理想的智能机器人应该是高精密机械与高度智能结合的产物。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总经理陈丽娟谈及阿里做机器人的初衷时表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一大使命,就是将人从繁杂、重复、低价值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例如用吊车代替人工搬运、用扫地机器人代替家庭清洁。服务机器人的推出,也同样希望能够服务于人,帮助人们完成一些服务性的工作。

很多科技爱好者可能都看过波士顿动力公司动物型机器人做出各种复杂动作的视频,在我看来目前机器人在机械部分的难题已经被普遍攻克,问题更多的是这些高精度复杂机械如何低成本商业化的问题。而让机器人在固定的预设程序之外,能够变得更加聪明、更适应新环境挑战,反而是更大的挑战。

阿里巴巴做服务机器人,我认为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积累。众所周知,算力、算法和大数据是构成人工智能三要素,阿里巴巴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云计算提供商,其推出的智能终端产品天猫精灵出货量已经超过了500万台,天猫精灵连接的家用电器已经超过了7000万台,每天训练峰值达到了4000万次。阿里巴巴拥有足够能让算法迭代升级的数据基础,不管是天猫精灵太空蛋还是太空梭,都可以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系统版本升级和算法优化,变得越来越聪明。

目前天猫精灵太空蛋和太空梭,目前支持语音、手势、触摸、灯光等多模态主动交互、支持舱体空间可变和双向往复行进,可以通过人机借力,为终端用户提供无人配送、精准投递等多种贴身服务,这背后其实都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

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在做机器人项目,他们希望通过造出一个爆款型号就能一飞冲天,但我认为这在商业实践中很难走得通。因为要做一个智能机器人,其实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在各个技术环节的实现过程中不能存在短板,否则就会严重的影响体验效果。而且智能机器人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尽善尽美,它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用户数据基础之后,才有不断优化算法的可能性。所以一款优秀成熟的智能机器人,在初期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态襁褓来提供保护。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