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全聚德、五芳斋……老字号都在拥抱新技术?

智能相对论
关注

布鞋老字号内联升,制作一双成鞋,不仅需要精心的选材,还需要经过90多道工序,整个制鞋过程涉及使用的工具达近40种;传统手工艺品老字号王星记,其黑纸扇的每道工序都要不同的人来完成,包括制骨、糊面、上页,折面、整形、砂磨等大的工序86道,制作过程极其复杂、费时;中药老字号同仁堂,其立店箴言亦是注重手工制作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在大众认知里,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纯手工制作,消费者在消费时,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产品背后的手工特色。试想一下,脚下踩的布鞋是师傅一针一线、一丝不苟纳出来的,会不会穿得更加踏实呢?然而,与工匠精神的细细打磨不同,人工智能追求的是自动化、高效率,其产品标准自然与手工制品不一样,这也是老字号与人工智能天然的矛盾。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手工制作就一定比机器自动化制造好,或者机器自动化制造一定比手工制造好,但不得不说,“手工”往往更容易成就品牌。

近日陷入争议的“小罐茶“,就是一路标榜着自己是“手工制作”才扶摇直上,成为茶业的现象级产品。当然,极少的人力与庞大的销量量形成矛盾,也引发了网友和媒体的质疑。最后,“小罐茶”也只能出一份声明,来表明自己是“传统制茶技艺的现代化创新”,承认生产过程中有机器介入。

事实上,老字号要复兴,面对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工业化生产是难以避免的,但如何去平衡手工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在保留手工制作和品牌文化的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解放部分劳动力,才是时代给这些企业的命题。

老字号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

纵观老字号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案例,智能相对论将其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将人工智能视为品牌营销的新机遇,如百雀羚,另一类则是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产品的供应链当中,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消费服务,如内联升、五芳斋。对于前者,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老字号是否需要人工智能来背书?

人工智能大潮来势汹汹,周遭的事物进化神速,似乎已不容这些老企业犹豫片刻。百雀羚算是其中的先头部队了,其高层人士曾表示,“本土企业的优势在于对消费者的把握更接地气。发扬这种优势,本土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未必会落后于外资企业。”近几年,借助数字化的传播与公关手段,百雀羚已经成为了知名度最高的国货品牌之一。

然而,即便百雀羚完成了传播的数字化转型,其市场表现却不尽人意。2017年5月,百雀羚投放了一则营销广告,其新颖的创意使其成为了当年的现象级广告,但外界计算发现,百雀羚约180万元的广告投放只换回了8000元的销售转化。由此可知,百雀羚在消费者心中的吸引度还不够,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眼球经济只能增长百雀羚的认知度,并不能形成长期的购买拉力。

因此,将人工智能、数字化看作营销的新方式,过度依赖技术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老字号要想成功进化,最终还是要看其能否塑造出与自己市场契合的品牌文化,并使之融合。相较新兴公司,情怀与文化是老字号的核心优势,在这个基础上,以最新科技作为助力,大胆打破现有模式,创新文化内涵,不断完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才是上上之选。

放眼去看全球的“老字号”,成立于1854年的路易威登(LV),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设置虚拟顾问,借此展示LV的时装大秀和品牌历史,增进消费者对品牌文化和设计理念的了解;成立于1856年的巴宝莉(Burberry)将聊天机器人应用到零售渠道营销策略中,品牌忠诚度、参与度、转化率都有显著提升。

比起国外老字号在科技上的大步迈进,国内老字号的步伐似乎慢了一点,到如今,还没有能借助AI掀起国货大潮的传统品牌。而关于AI的种种表现,究竟是人工智能大潮裹挟了这些老字号,让他们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还是老字号逆境求生,把握住时代脉搏?

谁又知道呢。

文 | 颜璇

来源 | 智能相对论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