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劳动力报告:机器人决定未来制造业发展模式

OFweek机器人网 Chenz 中字

劳动力现状将引领中国走上工业自动化的道路

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口密集度是美国的三到四倍,但是整个工业的产量却无法与美国比肩。

过去中国由于劳动力富足,在工作的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中国的人口优势,将一些工厂都放在中国。但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工业的生产也逐渐的从劳动力密集型转移到技术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工业自动化和人工之间权衡趋势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动力选择投入更多的成本在设备的自动化领域,这样的状况带动了中国生产企业的升级,促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走向全方位的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技术朝着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预想到,那些目前只能借助人工来完成的生产在不久的将来还是会被自动化取代,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虽然在整体上,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没有能力和美国日本等国相比,但是在一些特殊领域,中国正在暗自发功。

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

根据中国2015年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的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不可否认,现如今中国对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仍处于早期阶段。中国机器人密度(以每万名制造业工人中工业机器人的数量来衡量)仅有68,略低于全球平均74的水平,与韩国(631)、德国(309)和日本(303)的差距更是巨大。有报告分析称,2016年全球售出了30万个工业机器人,其中30%在中国售出。假设这一市场份额进一步增长到40%,中国需要超过10年时间才能将机器人密度提升到200的水平(旧机器人离岗、更换的情况没有计算在内),但这一数字仍远远落后于现今的日韩两国。

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力劳动趋势逐渐显现

机器人的全面应用对如今的生产方式、效率、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都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在生产模式上,生产由集中向分散方式转变,产品同质化向个性化转变,形成实时优化且自我组织的产业链。

在智能制造装备上,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创造了一个包含新型工业PC、网络化PLC/自动化及通信元器件、高精度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生产线等相关整机零部件的超万亿市场。

经行业人士预计,机器人在全面应用后,中国很大比例的人口将被迫转型为技术人员或转投服务以及创业自谋出路,当然,机器人大潮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只能通过实践来证明,但目前,我国法律法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还没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无论如何,好比汽车代替骡马、电脑代替打字机、互联网代替传统交流方式一样,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力趋势已经逐渐显现。

工业机器人可以让我们实现“双赢”

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力,也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但工业机器人趋势下,获益的是机器的拥有者和使用者,而那些被机器替换下来的劳动力则不得不陷入失业和贫困。应对自动化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就需要调整社会再分配结构,将机器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所创造的财富,以公共物品的形式回馈社会,比如给失业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进行再就业培训,使失业者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等。

目前,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三维打印、在线协作制造等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具有更高智慧的机器正在进化,机器能够比人类更廉价地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人类智能也遭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参与和机器人的合作,我们才能够在机器与人的竞争中获胜,否则,剩下的只有淘汰。

OFweek机器人网小编认为,智能机器人能够增加产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本中低端的劳动力会被高端的劳动力替代,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多更具有科技含量的技术。欧洲的一些研究表明,一个工业机器人可以创造3.6个工作岗位。因此,这并不是一个你赢我就输的游戏,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是可以实现双赢的。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