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新作为 辽宁科技创新步入快车道

中国科技网 中字

从无场地、无市场、无资金的“三无”公司,到我国机器人领军企业新松机器人公司,平昌冬奥会上的“北京八分钟”惊艳世界,这个由2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小企业,凭借创新的“大脑”和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翘楚和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企业。不久前,新松移动机器人整系统成为我国首个获得CE通行证的国产品牌,敲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

大连融科储能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成为国内领先的液流储能电池技术服务商;三生制药成为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中国生物制药领军企业,在国际蛋白类药物市场上大放异彩;辽阳奥克是国内知名的环氧乙烷衍生精细专用化学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东亚种业成为连续16年位列种业骨干企业十强的现代化大型种业集团……

为顺应创新群体从小众向大众转变的时代潮流,辽宁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短短几年间,辽宁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省级科技创业孵化平台达383个,其中国家级142个,入驻企业和团队达12000余家。

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市场的锤炼,风生水起,或成为行业龙头,或成为“隐形冠军”。近三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已从2008年的295家增长到2018年的3700家,成为辽宁科技创新最活跃、创新实力最突出的一个群体。

从“重”向“轻”

“老工业”唱响“智造”好声音

2013年,辽宁省在装备制造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目前已组织实施重大项目48个,投入专项资金6亿元,引导企业研发投入37亿元,累计攻克关键技术174项,开发重大装备及配套产品80个。

投入31.7亿元的IC装备,研发出的薄膜设备、光刻涂胶设备等在芯片生产线上安装使用,并形成50亿元的产业规模。东软的数字医疗技术从研发出我国第一台IC到今天的256层CT,技术指标全球领先,彰显出“智造”之力。目前,辽宁拥有两院院士53人,长江学者101人,135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其中卢柯院士入选我国第一层次杰出人才。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我国首批启动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目前是我国材料领域级别最高的科技创新基地;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在国内相关领域处于核心和带头地位,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机器人学研究基地;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力拉动了全省海洋养殖业发展。

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格局让老工业基地重焕活力。沈阳智能制造、大连软件开发、鞍山激光、本溪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崛起,涌现出一批“小巨人”企业和未来产业业态。

院校合作、对口合作、国际合作,企业、项目、人才“走出去”“引进来”。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引进国际科技项目万余项,吸引5000余名海外学子回国创业,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超过7300亿元,英特尔、IBM、宝马等一批国外研发机构入驻辽宁,8万余名外国专家和一批高端人才团队与辽宁的创新队伍发力创新,为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高品质的创新活动,人才、技术、成果开花结果,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大支撑,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