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得我爱你!”这是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年幼的孩子最后一句话。被发现时,她的身体已经砸的变了形,但这位母亲以匍匐着的姿势紧紧的抱住年幼的孩子,最终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却不幸遇难。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十年前的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受伤,倒塌房屋150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523亿元。
数据是冷冰的,但是背后却是万千家庭破碎的声音。在汶川地震中,虽然我国在进行了积极的救援,但是结果依然使我们目不忍视。可喜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地震救援机器人已经小有成果,也许在将来,地震救援将会更加高效。
上能钻下能爬,地震机器人多样化明显
履带式救援机器人:由日本横滨的警视厅发明,可以直接把人吞进机器里然后带离危险地带,有效减少百分之六十的伤亡。该机器人配备了摄像机、机械臂和各种传感器等装置,其中机器里供人躺着的担架里的传感器还可以探测伤者的伤情。
蛇形机器人:为弥补了履带式救援机器人不能钻进狭小的缝隙的问题,日本又发明了蛇形机器人,它长约8米,宽约2.5厘米,主要用于搜寻被困人员,它依靠装有动力装置的尼龙绳索进行驱动,可以深入废墟中的每个角落。蛇形机器人安装有针孔摄像头,可以将拍到的图像传给救援人员,帮助他们了解受灾区域的内部情形。
斯坦福大学的机械工程师们则开发出一种蛇形会生长的软体机器人,它能够在不移动整个身体的情况下,长距离生长,并能蛇形蜿蜒。它们比纯机械机器人更安全,这不仅是因为它们柔软,还因为它们往往极轻,便于延展靠近人体。
蟑螂机器人:蟑螂虽然令人生厌,却有着非凡的钻缝技能和“抗压能力”。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人员借鉴蟑螂灵活的外骨骼结构,制造出一款机器人雏形,更加适应狭窄崎岖的地面环境。这个蟑螂机器人可以顺利通过不到自己身高一半的狭窄空间,这也使得它拥有了钻进废墟瓦砾,搜寻地震幸存者生命迹象的潜能。
可探测呼吸和体温的机器人:Quince机器人是很有代表性的救援机器人,它只有儿童玩具汽车大小,装有4组履带式轮子以及6个电动马达。它的机械臂可以开门和递送食物或者其他补给。Quince尤其优秀的地方在于其传感器设备,它的红外感应器同时也是二氧化碳探测器,能够探测人体呼吸和体温状况,这可以用于探索地震中的生命迹象。
国内也有一些做得好的地震救援机器人,但是大多属于上面几类。可以看出地震救援机器人的种类已经越来越多样化,最理想化的结果是,今后的救援中,机器人“深入一线”,“蜿蜒前进”,发挥“一臂之力”,“担负”起救援的重任。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