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取代了什么“劳动” 我们是否到了重新定义“劳动”的时候

亿欧网 中字

创造是基本要求。按照智能社会的分工,机器人会迅速占领劳动标准化领域,人类要做和机器人不一样的事,创造性劳动将占主导地位。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劳动教育内容要以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为核心,更多地与STEM教育、创客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最新发展相融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劳动教育的梯度结构,逐步增加劳动课程中的技术含量,注重帮助每个学生培养符合个性特征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例如,依托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通过物理实验、业余无线电、人工智能技术的植入带动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及运用智能工具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过程更加强化整体性

不断凸显劳动育人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赋予教育现代化新的使命和任务。劳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注重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创造、养成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共同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也要积极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改革创新传统劳动教育模式,不断完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方案、评价体系,才能担负起培育未来新型劳动者的历史重任。

不断强化课程设计的系统性。一是以问题驱动的项目式课程为依托,促进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聚合,注重运用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化学、信息等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与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的有机统整、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以技术支撑下的翻转式课程为依托,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嵌入课程,提高学生人机协作、人人协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商数(AIQ)。三是以自主建构的个性化课程为依托,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设计多元化课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劳动课程学习范式的改变,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内容、方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不断完善教育过程的协同性。劳动教育从原来的“为了获得劳动技能的教育”转变为“通过劳动而获得教育”,即从知识的获得到回归教育本源,重在劳动实践中塑造人格、运用知识和创新创造。一是在家庭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劳动工具的改进创造,不断提高家庭劳动工具的智能化水平。二是构建家校社劳动教育平台,促进劳动教育向生活渗透、向社区延伸、与家庭互动,使学生在劳动中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促进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完善对自我的认知,形成多方位的劳动教育合力。三是不断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开展人工智能企业参观、人工智能工程师进校园、信息技术职业学校的优质课程共享等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在社区周边的种养殖场、工厂、商场、社区服务中心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较多的劳动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多样的劳动场所。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