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会对中国机器人行业造成致命打击吗?

中国科技网 中字

blob.png

4月20日,谷雨时节的安徽芜湖,赵杰教授现身第八届中国科博会“机器人大讲堂(芜湖堂)”,为业界精英做了一场题为《“十三五”时期国家智能机器人战略布局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报告。

赵杰神色严峻:“依照我国机器人的现状去评估,风险来自的方向已不仅限于美国,我们被卡脖子的事情有很多,因此要未雨绸缪。”他告诉大家:“所有机器人的瓶颈问题我们都在梳理中,包括依赖程度,以及可以替代的方案,计算出这些卡脖子的问题何时能得到缓解,多久能得到根本解决。”

【未雨绸缪 中国机器人布局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

事实上,2015年我们就启动了“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并于2017年开始实施。赵杰教授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十三五”国家“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大工程”总体论证组成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他告诉大家:“经过梳理发现,很多方面我们早已布局,贸易战会使我们在核心技术上投入更大的支持力度,以解决卡脖子问题。”

【三个维度看中国机器人】

赵杰教授介绍了国家在“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的布局和任务执行情况,他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机器人发展趋势”和“机器人技术及产业现状”三个维度讲述了中国机器人目前及未来的发展:

维度一,从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面向2030的创新工程涉及到很多领域,其中智能制造机器人重大工程是个千亿级的国家工程;赵杰教授为我们描述了中国智能制造到2030年三个阶段的画面:

至2020年,智能制造应该处于数字化深度应用阶段,智能制造自动化基础要打好。赵杰教授说,此时还谈不到机器人的“智能”,我们需要让它们进一步做些复杂的自动化工作;另外做好智能的工艺专家系统,机器人是一个工具,它要真正能够用好,应用工艺就决定了机器人是否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2025年,机器人进入到互联智能阶段,对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机器人基于物联网的互联,将带来机器人全周期的监测、预测和诊断,是基于大数据云端的、智能自主的学习、推理,进化甚至演化等等,这些都将赋予机器人更多新的内涵。

2030年开始,在机器人的智能体系结构方面,通过研究人脑、类人脑,机器人未来的智能体系结构一定是一个全新的构架。另外针对应用场景的发育式的自主学习和针对环境的认知,包括任务的调度、行为的自主决策等等,这是机器人自主智能的初级阶段。

维度二,从机器人发展的趋势来看,首先机器人工作的环境已经由现在的结构化向非结构化转变了,未来机器人会在很多未知环境中工作。要求机器人必须具备非结构化动态环境里高精度的感知、建模、认知甚至重建,也要求机器人具备在室内、室外环境下的动态定位,高效的路径规划,甚至导航等能力。

其次,人机关系由物理隔离向人机协作转变,涉及到人需要跟机器人交互的过程,就是一种多模态信息的人机自然交互,甚至是可穿戴式的神经系统,包括人机协作。从应用方式上看,未来随着制造模式,小批量,多品种、周期短的特点,应用方式会由现在大批量和刚性的应用向定制化柔性生产方向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机器人像人一样灵巧,并且能够快速生成新的生产线。

维度三,从机器人技术产业现状来看,赵教授指出:我们在创新方面还比较薄弱,尚处在跟踪和简单模仿阶段;核心技术缺失,产业面临空心化;重点行业领域仍被国外产品垄断。我们有非常好的需求,但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机器人在这些重点行业应用不起来?需求与性能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我们将机器人的性能做好。另外,因为过分注重机器人本体,而忽略了应用工艺。工艺应用同样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

【中国机器人的缺口 短板和不足】

赵杰特别提到在三项共性关键技术方面,我们在核心零部件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谐波减速器上的差距,我们在短期内可以替代;RV减速器取得的进展可喜;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方面有缺口,这是我们布局的一个重点;核心软件差距较大,包括操作系统和一些功能软件,还有一些设计、仿真、故障诊断、路径规划等等有关算法软件,是需要我们长期追赶的。机器人测试安全与可靠性方面是短板,我们很多测试标准还延续着二十年前的一些方法和标准,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提升,测试技术也要得到不断的发展,包括机器人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方面。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