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该公司更名为Ekso Bionics,也就是康复型外骨骼机器人三大主流公司之一。在公司更名的同时,其产品eLEGS也更名为Ekso GT,2016年这一产品获得了FDA的认证,成为首个获得FDA许可的用于中风及偏瘫患者的外骨骼设备。这一产品的手机高达10万美元,如此高昂的价格也自有道理,它包含FirstStep(康复治疗师辅助进行)、ActiveStep(用户自主控制模式)和ProStep(自动感应用户身体动作触发每一步)三种行走模式,目前在全球179多个康复中心使用。去年该公司还推出了Smart Assist和Ekso Pulse两款辅助软件,前者可为医生和理疗师提供最新的治疗方案,Ekso后者则可在线衡量病人康复进展情况。
3、国内玩家近年初现
中国在外骨骼机器人上的研究始于2000年左右,而在市场方面,我国也有有一些上市公司和创企在做相关研究,并推出几款针对下肢恢复功能的外骨骼机器人,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公司获得CFDA的认证,商业进展也处于初步阶段。
近日,国内外骨骼机器人创企傅立叶智能宣布完成了3000万的A轮融资。这家已19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名字命名的的公司,成立于2015年,目前已推出了两款产品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系统Fourier M2以及下肢外骨骼机器Fourier X1。
无独有偶,就在春节前,北京的一家外骨骼机器人公司大艾机器人也传出了融资消息,而这家公司则是外骨骼机器人领域产学研的代表。这家公司的研究团队全部来自于清华、北航等知名高校,其董事长帅梅还是北航机电系的副教授。目前,他们已经推出了两款产品,其中Ailegs艾动主打下肢损伤中后期康复训练,而Aiwalker艾康则配有移动台架,供早期康复患者使用。
除了这两家最近活的融资的公司外,位于杭州的尖叫科技也推出了名为Scream One的实时人体交互步态移动外骨骼机器人。
多数的外骨骼机器人都是采用刚性驱动,而深圳的迈步机器人在去年年末推出的BEAR H1则采用了柔性驱动器作为输出,不仅提高了力控制时的稳定性和精度,还降低了设备与使用者间的摩擦,提升了使用的安全性也节省了设备的能量消耗。同时,BEAR H1的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而值得一提的是,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创企,其联合创始人陈功、叶晶均为投身创业大潮的海归博士。
此外,国内还有尖叫科技、峰湃科技以及程天科技等初创公司。而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出现了Superflex、SuitX、TréxōRobotic等外骨骼机器人初创企业。虽然目前各家的产品已初具形态,但在技术和用户体验上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市场为啥不温不火?
外骨骼机器人最成熟的应用领域是在医疗康复,而在医疗康复领域则存在两大痛点问题,一是在康复领域主要采用人工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在治疗案例以及数据上也十分欠缺,这就导致康复领域尚未有标准化的流程,加之国内专业的康复师极其缺乏,医院的治疗效率有待提高。二是即便是在医院训练过的患者,有些在训练后还会有后遗症,这将使其在生活中遇到走路不便等障碍。
在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训练时,医生为外骨骼机器人设置参数,接下来就由外骨骼机器人带领患者进行一步一步的重复性训练。与一对一治疗相比,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一个医生可实现一对十,甚至是一对二十的效果,效率也极大的提升了。
目前,国内的外骨骼市场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最大的绊脚石依然是技术本身。首先,我们前面也提到对人体意图的收集是最难的点,其次,由于两足行走是非常复杂的,而把人放在机器里也有极大的安全风险的,因此国内的医疗器械是需要通过CFDA认证才可上市销售的。此外,除了受控制最严格的环境,而这些外骨骼机器人仅能因对一些特定情况,对于更多的情况则束手无措。
结语:外骨骼市场亟待挖掘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康复医院中民营的比例已达到58.1%,相对于公立医疗机构壁垒高、建设费用高等问题,民营医疗机构的采购周期短、更注重性价比,这将为国产外骨骼机器人提供市场机会。
无论是增强型还是康复型外骨骼机器人,都将是实实在在解决人类生活中的问题,市场的存在就决定了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存在的必要。而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市场的技术、资金、人才等都不充足,还有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