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科沃斯机器人过会,成为了国内扫地机器人第一股。
当然,这里的“第一股”颇有些戏谑的成分,毕竟纵观国内的扫地机器人市场,除了小米和科沃斯机器人,剩下的厂家不是早已经上市的传统家电巨头,就是来自国外。所以说,科沃斯这个“扫地机器人第一股”无可厚非,含金量却也没有太多。
这次科沃斯机器人上市,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智能硬件公司,科沃斯上市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它为后面的智能硬件公司上市开了一个好头,想必未来不久的时间内,将会有更多智能硬件公司登陆国内股市。然而,这样做真的合适吗?
曾经“智能硬件第一股”的停牌,带来了哪些教训?
科沃斯机器人并不能叫做“国内智能硬件第一股”,这对于公司来说或许有些可惜,这个称号早已被2016年上市的乐心医疗所占据。
作为一家经营智能手环业务的公司,乐心医疗的上市也引发了业界的关注。不过,其上市之后的命运却颇有警醒后来者的意义。
2016年11月,乐心医疗上市,发行价格为15.63元。随后经历18个涨停板,截至2017年2月22日收盘,乐心医疗股价飙涨到最高点159.3元。但这也成为了乐心医疗股价的最高峰,之后其股价便在不断震荡下跌;到目前,乐心医疗股价已经跌至20.35元,接近其发行价格。
在其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中,乐心医疗亏损300万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05%。而在今年年初,对外宣布设区块链实验室的乐心医疗,更是遭到了深交所的问询并停牌,至今没有复牌。
通过乐心的案例不难发现,智能硬件产品的销售业绩往往存在着相当大的波动,在爆款产品出现后,公司业绩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增长;而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往往公司业绩就会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而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硬件厂商底蕴也相对较浅,没有传统家电巨头那样丰富的产品线,因此自我调节能力也有不足。
尽管乐心医疗在出现股价下挫和利润缩减的情况后,及时提出了公司在慢病、运动、健康管理等领域的新布局,想要把重心更多向大健康领域转移,提振投资者信心,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在提出区块链布局后,更是导致了自己的停牌。
当然,从科沃斯机器人的角度来说情况并没有这么悲观,和手环不同,市场对智能扫地机器人的需求更加长久,而这一产品对消费者生活品质的提升也更为直观,因此可以作为长期利润点。
今年3月初,国家对于四大行业独角兽企业上市的政策放宽,已经降低了智能硬件公司的上市的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拉低了股民的眼界。如果公司在上市后的经验状况有波动,必然会影响到其股东的信心,进而影响到股价和公司经营。
上市,依然是智能硬件独角兽的优先选择
既然存在上市之后的风险,那股市还适合这些智能硬件产品的公司进行融资吗?
答案是肯定的。
就在科沃斯过会的同一天,大疆也传出了新一轮的融资需求,这家世界级的消费无人机厂商希望以150亿美元的估值,进行最多10亿美元的融资。而在2017年11月,国内消费级AI机器人研发公司优必选也完成了其C轮融资,融资额4000万美元,估值约在50亿美元。可以看到,这些智能硬件独角兽融资额已经达到了数亿甚至数十亿人民币。
而这些公司的经营成本,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这些公司的产品已经进入市场,与同类产品竞争中,面向C端消费者的宣传广告费用将成为企业的巨大负担之一。不同于其他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做To B的生意,消费级产品的市场不可能靠口碑来传播,所以智能硬件产品公司要做好“烧钱”打广告的准备。
另一方面则是所用科技企业共同面临的研发成本。以科沃斯机器人为例,根据其招股书,公司2014年研发费用为6851万元,2015年为8417万元,2016年为9818万元,研发费用投入占比在3%左右。反观科沃斯在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iRobot,在2011年-2016年每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2%-13%。而这一情况很有可能伴随着科沃斯的上市,发生改变。
除了智能硬件产品公司对大量资金的需求外,国内投资者对这些公司也有足够的期待。目前的智能硬件产品主要来自于三类公司,即创业公司、传统家电企业和互联网科技巨头。以BAT、京东、网易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大多在国外或香港上市,国内资本无法触达;传统家电企业往往更加重视新技术在原有产品上的应用,技术接受程度不高;创业公司则大多在成立初期,难以进入股市。
因此,科沃斯机器人,以及未来更多智能硬件产品公司登陆国内股市,将会为后者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归根结底,四大类独角兽IPO“即报即审”的政策出台,代表了国家对于科技类企业的支持与期望,但这并不能在根本上影响一家公司既定的经营思路。有意且有能力上市的公司,受益于政策加快了其扩张节奏;而尚未做好准备的公司和创业者,在面对这样的利好政策时,切记要抵住诱惑。(作者:李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