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谐波:国产核心零部件助力中国制造腾飞

OFweek机器人网 中字

  OFweek机器人网:中国机器人用减速机研究开始较晚,技术不成熟,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国机器人发展的瓶颈,国内也有很多企业在着手研发。请问目前国内技术发展情况如何,与国外存在怎样的差距?

  李谦:上面也讲到,当前减速机一种是RV减速器,另一种是谐波减速器。因为绿的谐波是做谐波的,所以主要说谐波的问题。我们比较善于仿制,但不仅仅是对产品单纯的逆向设计,因为如果没有掌握原理,做出来的产品很难做到高端层次,在理论上也不会有突破。国内做理论研究的科研院所、大学实验室做的研究结果都很难落地,减速器的产业基础包括材料、热处理加工检测等工艺处理,由于一些加工检查手段方法与国外有差距,造成减速器和国外有差距,而机器人属于要求比较高的行业,有差距就投入少,从而造成差距越来越大。从我们自身来说,做制造业一定要有沉淀,有积累。同样的机型,用在不同类的机器人上,对减速器的性能要求也不一样。在机器人行业中,高频率的往返运动会受到频繁的冲击载,在高精密分度上是一个很平稳的载荷,要求精度非常高。若想用同一个机型满足两个不同的应用场合,那么机型就得做的综合性能好,但其实方案不会是最优。我们现在有了针对不同机器人产品的减速器,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和沉淀,产品才能做的最好。

绿的谐波展出的谐波减速器产品

  OFweek机器人网:目前全球的机器人减速器市场完全被日本公司垄断,他们具有市场定价权,且高端产品限制对中国出口。而能否实现国产精密减速器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生产,已经成为国产机器人行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如何打破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您有什么看法?

  李谦:绿的谐波2012开始把产品推向市场,现在是第五个年头,按照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统计数据已经在国内机器人市场上占据了5到6成市场份额,可以说已经遥遥领先了竞争对手。这说明我们完全有机会,有能力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关键要看企业自己的努力。

  国内企业有许多优势,首先是服务更接地气,能够尽最大限度满足机器人客户各方面需求,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例如我们会在设计阶段就参与客户的项目中,帮助其设计机器人关节结构,并提供安装指导及完善的售后服务。所以说我们在服务上较之国外厂商有很大的优势。

  其次是产品交期,国外的减速器一般交期在8-10周,加急也需要6周,而我们可以承诺国内4周即可交付。这对机器人企业来说,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研发新产品时间。

  第三点,随着我们技术的成熟,产能的不断扩张,在价格上也会持续下降,让机器人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在国内没有研发出减速器时,其价格在1万以上,之后价格缩水近半。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机器人行业抑或企业的发展来看,拥有自己的核心零部件是最重要的,没有的话就会被掐住脖子,面临市场的垄断。在市场上良性竞争,机器人产业将更好的发展。

  OFweek机器人网:绿的谐波在国内机器人减速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请问贵公司机器人减速机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您希望政府从哪些方面支持国产减速机的发展?

  李谦:从近几年看,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客户对产品的认可度问题。由于国内制造业给人一种底端、廉价、品质差的印象。所以产品在推广的过程中不大受国内客户的认可。面对这样的困境,绿的谐波的做法是把产品的接口尺寸标准尽量做到和国外产品可以进行互换。通过专业验证,和国外产品进行对比测试,来证实绿的谐波和国外产品一样优秀。目前更容易接受绿的谐波产品的反而是那些之前使用国外产品的客户,经过亲身测试,客户就知道绿的谐波的产品其实和国外的产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当客户了解我们的产品后再推广起来会相对容易。

  至于政府从哪些方面支持国产减速机的发展,绿的谐波没有过多的考虑这方面的问题。绿的谐波本身是民营企业,我们始终认为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必须先修炼好企业自身的产品实力,紧抓交期与成本的优势,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当然,在政策方面,我们还是希望在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能够获得支持。这样在国际竞争上,我们会拥有更足的底气。目前国内对机器人本体的扶持是比较多的,因为本体更容易做出成绩,看得见,而核心零部件不太显眼。不过我们相信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随着核心零部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国家也一定会大力支持这一块技术的发展。

  OFweek机器人网: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市场需求都在促进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而作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减速机也将迎来发展春天。在此机遇面前,贵公司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布局未来?

  李谦:上个月,绿的谐波在苏州刚刚奠基一个新的产业园,计划年产量能达50万台。工厂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化无人工厂。我们认为,机器人目前是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谐波减速器需求量也会迅猛增加,绿的谐波必须提前布局。此外我们也在着力开发国际市场,去年绿的谐波国际销量占比不到10%,今年的规模会增长到15%-20%,绿的谐波必须在产能上做好准备,才能从容的迎接市场的爆发。另外,我认为谐波制造工艺、技术不需要太多的产业工人,熟练工,虽然在我国高级技能工人是一块很缺乏的资源。绿的谐波本来就是做智能制造的,新工厂会更多的采用自动化制造,尽量摆脱对人的依赖。我们相信把产品质量做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产品就会有更强竞争力。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