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基于机器人视觉引导实体技术取得突破
近日,常州宏大科技集团迎来了4位来自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系的博士生。这是常州宏大第12次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此次,清华大学博士生参与了该公司基于机器视觉引导实体技术柔性机器人系统项目的研发工作,据了解,目前研发工作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继智能整纬整花机成功研发面世并取得客户一致好评之后,清华大学博士生又参与了该公司基于机器视觉引导实体技术柔性机器人系统项目的研发工作,据了解,目前研发工作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常州宏大科技集团与清华大学博士生合作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引导实体技术柔性机器人系统,是通过视觉手段来实现物体的智能定位、分拣等原先需要人工目视判断的工作。该技术是针对不确定目标特征,通过视觉技术判断,获取目标的相关数据特征,以通过机械臂来实现对目标的自适应控制。主要表现在对位置定位、不同种类判断,以及优化动作来提高机械动作的精确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德研制神奇外骨骼系统:工人负重能力提高10倍
北京时间7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德国斯图加特一家工程研究机构历时两年,研发出一种名叫Robo-Mate的外骨骼系统。这种可穿戴的外骨骼系统可为体力劳动者提供手臂、腿和背部的金属机械支撑,令他们工作时托举、负重能力提高到10倍,举起10公斤的重物就如同举起1公斤一般容易。专家相信,借助这种外骨骼系统,工人在进行手工劳作时能够大大提高操作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
专家认为,最新研发的Robo-Mate外骨骼系统具有科技革命性意义,普通工人穿上它后将摇身变为力量超群的超人,手臂、腿和背部力量激增,举起10公斤的重物就如同举起1公斤一般。也就是说,人的力气会变成原来的10倍。研究人员希望工人能灵活操控这种可穿戴外骨骼系统,通过协调大脑与外骨骼系统,完成复杂的技术作业。专家称,一旦Robo-Mate外骨骼系统投入市场,穿戴它的工人在进行手工劳作,如组装或拆解汽车时,能提高操作安全系数。这项科研工作预计2016年完成。
Robo-Mate外骨骼系统的手臂模组设计非常复杂精细,可完全模拟穿戴者手臂动作,并为手臂提供强有力支撑,令穿戴者在举重物时力量变成原来的10倍。同样,躯干模组可保护穿戴者的背部和脊柱,令其在举起重物时避免扭伤脊椎或椎间盘。而腿部模组则为大腿内侧提供支撑保护,穿戴者拿着重物下蹲时,感觉就像坐在座位上,不会消耗掉额外力气。
这项开创性的外骨骼系统造价约30万欧元,由德国斯图加特工程研究机构FraunhoferIAO历时两年研发而出。Robo-Mate在2013年年末投入研发,来自欧洲7个国家12家研究机构的工程师参与到了该项目当中。项目研发负责人卡门-康斯坦丁斯科博士说:“有了这种外骨骼系统,15公斤的汽车座椅在工人手里就像1.5公斤一样轻。以前,没有人将穿戴者与外骨骼系统视为一个整体。”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人类工程学博士里昂纳多-奥沙利文补充说:“我们的目标是研发一种机械助手,为制造业工人在日常工作时提供支撑与保护,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
超微型机器人问世 将推动智能医疗的发展
近日,一款超微型机器人问世,将推动智能医疗的发展!
这款机器人非常类似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从图中它与硬币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究竟有多么“迷你”。达芬奇的产品与它相比,配备的针头更大,至少需要5至8毫米的切口。范德堡大学研究团队首席研究员罗伯特·韦伯斯特(Robert Webster)表示,尽管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很适合用于腹部手术,但是它并不适合在更小的身体部位操作。“达芬奇机器人使用的是线材与滑轮组系统,这让它的小型化更加困难。”他说。
由于笔直的探针实用度有限,该团队花费了6年时间研究出可弯曲的尖端。团队经过了多次尝试之后,最终选取了镍合金材质让探针更具灵活性。外科医生可以把它弯曲90度连接到仪器上。
超微型机器人项目顾问杜克·赫里尔教授表示,可弯曲的机械臂让它在市面上与众不同。“手腕上可操控的探针大大增强了这个系统的实用性。它在类似神经外科这样的领域有无数潜在的使用场景,它能够被用在耳朵、支气管、尿道等部位。为了在这些部位进行手术,此前需要打开更大的切口。”
研究团队想要测试用这款机器人摘除头骨内和脑下垂体上的肿瘤。过去类似的手术需要开颅,但是现在可以控制超微型机器人从鼻孔中进入,这样患者可以更快恢复,而且也能防止疤痕的出现。目前这个团队正在寻求伙伴进行商业合作,让这款机器人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最终成为外科医生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