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机器人,“刷脸”支付、指纹识别、智能语音等生物识别技术也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目前,这种技术正随着云存储技术逐渐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
人工智能威胁论不是无稽之谈
科学家预言,未来很有可能在人脑中加入人工智能成分,以此来增强它的性能,如更高的记忆、更快的计算速度等等,甚至有可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改变人类的DNA,并且以此来改变人类的外表和行为。人类可能会拥有可以生长、繁殖、分化、可移动、自我装配、自我测试、自我修复等的人工细胞,生物学和技术将融合在一起。
美国作家雷蒙德·科兹威尔曾提出观点:2045年,人类将会通过与计算机结合而获得“永生”,计算机智能将取代人脑,永久改变人类的命运。届时,人类和计算机智能将无法区分,人类也将不再是人类,而是“与机器融合成为另一种物种”--听起来这有点像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假想这种可能性。
人工智能研究者也已经模拟过了所谓“AI盒子实验”:一个人扮演AI,另一个人扮演守卫,仅仅是同级别的智力,AI就已经有很大的几率能说服人类开门了。
现代人类对于科技的依赖已经越来越严重,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像鸦片一样给人短暂快感的同时还带来更长期的毒害?显然,各方数据和预测表明,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真有这样的可能,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其发生呢?诚如霍金说的,只有务必确保机器人是站在人类这边,即能受控于人类,我们才能相信未来他们不会威胁人类的生活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