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机器人和人类抢饭碗
2013年,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调查了美国702种工作,并将各工种在未来10到20年被机器取代的可能性分成低、中、高三个等级。结果发现,47%的美国雇员有很高的可能性被机器取代,中度可能性的比例是19%。这意味着66%的美国雇员需要格外担心自己的工作,即便真实数据只有一半,那也相当惊人。机器人接替人类进行工作,除了会解放劳动力,还会带来“血与泪”的失业。这一状况令很多人不满,但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那么问题就来了,人工和机器人到底哪家强?
这是现阶段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从来没有一家企业同时有两条生产线,一边是人,一边是机器,但是勇于尝试的人却不少。
2012年,亚马逊以7.75亿美元的金额收购了仓库机器人公司Kiva。坦率来说,这并不是一家“机器人”公司,而是一家“仓储综合处理中心”。他家机器人的送货原理是,当工人需要指定的货物时,这些橘红色的机器人就会将货架自动举起来,带至固定的人类拣货站,它们能够举起一吨左右的货架,而且不知疲倦,毫无抱怨地在货架下不停穿梭,机器人工作的区域甚至可以不用开灯,室温也不需要控制。它们依靠仓库里的红外线和雷射指示器将货架搬运到离工人最近的地方。
终究无法替代,充满忧患意识的人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尽管机器人有诸多优点,但是现阶段还是无法替代人类的工作。亚马逊自己的解释是:主要目的是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公司不会裁员。但是换个角度讲,为了应付增加的订单,往年12月来临的时候,亚马逊在现有人手忙得团团转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临时工来完成任务,但当机器人出现,不增加人手也能游刃有余,还会额外增加一笔人工开支么?从社会用工角度,机器人的出现还是影响了人类的工作机会。
曾有人抱怨,亚马逊仓储工作环境不太好,但这些抱怨的人可曾想过,有天他们的工作机会将被机器人取代。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把人类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本来就是科技发展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