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人海战术 中国向工业机器人大国华丽转身

OFweek机器人网 中字

  积极培育技术人员

  江苏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5月成立了机器人技术人员培育机构。该校教师陈小艳说:“培养熟练使用机器人的人才有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安川电机和电装公司将提供总计17台机器人。学生将在制造一线全面学习从焊接到搬运、组装的机器人操作。

  而在大学和国立研究机构,相关研究自10多年前就已经启动,以风险企业等形式,已开始获得成果。其中之一就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政府下属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该公司的大股东,而产品为汽车工厂使用的焊接、涂装和搬运机器人。2012年的销售额为10.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0%。

  自主进入这一领域的中国企业自2010年前后也出现增加。与日欧的最新机器人相比,技术仍然存在差距,但通过不断积累生产经验,追赶日欧企业的可能性很大。企业将工厂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的趋势正在扩大。中国能否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将取决于机器人带来的工厂革命的成败。

  中国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新松,Efort,广数等国内主流机器人本体厂商为代表,他们有些或是机器人的最终用户,或是自动化零部件厂商,又或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因此策略也相应有所不同,一些厂商通过横向整合产业链,联合其他零部件厂商,自身专注于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及下游应用的开发。

  另一些通过自身在零部件的优势和行业优势进行纵向整合,零部件自给自足,以成本和渠道优势占领市场。还有些从集成商的角度出发,凭借成熟的解决方案销售自己的本体。

  国内的本体小厂商就非常多了,有不少是通过先引进国外的技术,再进行改进,然后自主研发。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同点,有一点是相同的,由于产品的品牌认知度低,而且需要不断的掌握用户反馈来改进设计,所以他们都需要直接面对客户,直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虽然与国际厂商差距很大,但是如果能专注细分行业并研发满足需求的专用机器人,同时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或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国内的大集成商也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他们使用国际厂商的机器人本体开展项目。这类国内大系统集成商的利润绝大多数被国际本体厂商剥夺,只能依靠中国高性价比的工程师资源来获得生存空间。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