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瓶颈

  为了抢占先机,各地纷纷布局机器人产业,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广东、重庆等地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对象。以上海为例,去年4月,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获批,计划实现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该园区到2017年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机构600家。上海已将工业机器人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并成立了上海机器人产业联盟及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提出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2020年争取达到600亿到800亿元的规模。

  然而,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现在已进入瓶颈期。从技术层面看,国外的机器人制造企业相对成熟。并且由于起步较晚,当前国内机器人研究亟须提升的技术包括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这些关键部件的研发与制作既包含硬件加工方面的技术提升,又包含软件方面的升级创新,这些缺陷也是未来市场的增长点之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机器人制造企业毫无机会。业内专家表示,单从组装机器人看,门槛变得越来越低,目前核心零配件主要是国外采购,国内企业只要加工一个机械本体即可。在资金和人才方面,中外企业的差距并不大,甚至在政府补贴等方面,国内企业更有优势。

  但组装机器人只是企业入行的“敲门砖”,真正想在行业站稳脚跟还是要靠先进的技术。因此,国内的企业不妨在以组装机器人为主业时,在研发方面下足功夫,以期在今后实现业务主营项目的转换,从制造变成创造。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