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处于“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即将用尽,“民工荒”一次次爆发,招工难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困扰着制造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机器人走入工厂代替人工,是不少制造业企业的应对方法。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攀升。曾一度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优势——人口红利已经在衰减,中国的制造业要想继续增长,必须谋求新的办法,而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力,就是这样的办法之一。
机器人时代的来临已经势不可挡。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最新数据,目前全球已部署了100多万台各种工业机器人。其中日本的机器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规模近4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40%。据了解,巨大的劳动力缺口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4年以来,国内机器人市场保持4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2011年更是高达51%,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我国机器人绝对拥有量为23000台,列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韩。
反观人类近代史,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机器不断替代人工。也正是得益于机器,人类才从众多低端、笨重、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有创造性的活动,进行学习、研究、创新、交流及艺术创作等等。
中国曾经凭借充足且低廉的劳动力,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制造业大国。但“人口红利”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人口红利”必须向“人才红利”转变。工业机器人再次将人工解放,缓解了制造业企业的用工压力,对我国的产业升级也有重要意义。
机器人在担当简单繁重甚至危险的低端劳动任务的同时,也创造出上游的高端技术岗位,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的年轻人可以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有利于提高自身价值和整个制造业的含金量。